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短期和远期存活率取决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左心室功能状态,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B型利钠肽(BNP)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对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重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波动性高血糖组,持续性高血糖糖组,饲养8周后,取血测定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测定心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果:波动性高血糖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内TGF-β1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显著高于持续性高血糖组及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时血糖波动对心肌细胞的影响,要强于平稳的高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IGF-Ⅱ)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MI患者32例,冠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3例,正常对照30例.入院后24 h内均抽取静脉血7 ml,测定IGF-Ⅰ、IGF-Ⅱ、PAPP-A及C反应蛋白(CRP),常规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I)、血脂、血糖等,各组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MI时PAPP-A、IGF-Ⅰ、IGF-Ⅱ、CRP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IGF-Ⅰ、IGF-Ⅱ在SA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PAPP-A、CRP在SAP与对照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PAPP-A与IGF-Ⅰ、IGF-Ⅱ呈正相关,IGF-Ⅰ与IGF-Ⅱ呈正相关,PAPP-A、IGF-Ⅰ和IGF-Ⅱ与CRP均呈正相关,而与CK-MB、cTnI无相关性.结论AMI时PAPP-A、IGF-Ⅰ、IGF-Ⅱ与CRP参与了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与炎症反应途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伊贝沙坦、缬沙坦和氯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伊贝沙坦、缬沙坦和氯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选择13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伊贝沙坦、缬沙坦和氯沙坦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变化及24h平均血压的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前后血压明显下降(P〈0.01),IVST、PWT、LVM和LVMI明显下降(P〈0.01),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伊贝沙坦、缬沙坦和氯沙坦均可有效的降低血压。并明显改善心富肥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在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受试组(替罗非班+PCI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PCI治疗组,95例),疗程24 h。结果替罗非班组9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均未见大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和6.3%,两组之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ACS的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大量临床试验证实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够大大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长期病死率,已经成为首选的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1]。但是由于血管开通延迟或梗死范围过大,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疗后仍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后其血中B型钠利尿肽(BNP)的动态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用ARCHITECT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中BNP的质量浓度及用PHILLIPSIE3S型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患者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BNP的质量浓度在接受PCI与未接受PCI的患者早期第1天、第2天内无明显改变(P>0.05),但在第3天、第7天,PCI组明显低于未PCI组(P<0.05)。1周左右的EDV、ESV值在PCI组明显低于非PCI组(P<0.05),但两组间EF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MI患者行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第3,7天的BNP质量浓度,进而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室功能及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