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儿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1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的ALCAPA患儿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13例ALCAPA患儿均可见右冠状动脉增宽,其他超声征象包括左冠状动脉血流逆灌12例、左冠状动脉直接开口于肺动脉9例、肺动脉内逆灌血流7例、心肌侧枝血流8例、左室明显增大8例、二尖瓣功能不全7例、左室心内膜纤维化5例。<1岁ALCAPA患儿的心肌侧枝血流信号不明显,左心室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且二尖瓣功能良好;≥1岁患儿可见丰富侧枝血管、左室明显扩大以及二尖瓣功能不全。4例误诊的ALCAPA左冠状动脉均起源于肺动脉右后方。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诊断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ALCAPA,如果超声科医生在怀疑该诊断时能全面探查冠状动脉的起源和血流方向,可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左心室隧道(Aorto-Left Ventricular Tunnel,ALVT)是指升主动脉根部与左心室之间存在主动脉瓣旁的异常通道,1963年Levy等首先命名及报道该病[1]。ALVT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05%~0.12%,可伴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狭窄或( 和) 关闭不全等,以及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2-4]。现将我院超声心动图首诊为ALVT的1例患儿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左心室隧道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m,TTE)与心导管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etus arteriosus,PDA)管径和肺动脉压力。方法PDA61例,应用TTE诊断,测量其最窄内径和主动脉端内径,应用连续多普勒获取PDA两端压力差估测主肺动脉压,将TTE结果与PDA封堵术前心导管造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TE测量的PDA最窄内径和主动脉端内径,PDA两端压力差和主肺动脉压力的估测值与对应导管测量值呈正相关(P〈0.05)。PDA最窄内径的超声测值高于导管造影测值,而超声估测的主肺动脉压力低于导管测值(P〈0.05)。结论TTE与心导管造影在PDA管径和肺动脉压力的定量测量方面相关性好,但有一定差异,总结差异可更好地指导临床评估PDA合并肺动脉高压和介入治疗封堵器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肺动脉吊带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肺动脉吊带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患儿27例,其中男13例,女14例;年龄7个月(10 d~6岁);体质量6(1.4~17.4)kg;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反复咳嗽、喘鸣和气促;14例患儿在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胸部平片检查19例提示为支气管肺炎,3例为支气管炎,5例未见异常。经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23例,心脏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27例。21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其中2例伴室间隔缺损,5例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6例合并多发心脏畸形;19例合并气管畸形。24例患儿行肺动脉吊带矫治术和(或)合并心内畸形矫治术,其中3例术后死亡。另3例患儿术前均因肺炎进展快、呼吸衰竭死亡。结论肺动脉吊带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若临床上出现无法解释的呼吸道梗阻症状,应警惕该病的可能。采用各种检查方法如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脏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血管造影等以明确诊断,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部连体婴儿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对胸部连体婴儿的心脏超声诊断和CT诊断等资料。结果:3对胸部连体婴儿的心脏超声诊断与CT诊断基本符合,其中1对连体婴儿的心脏是分开的,诊断后进行了分离手术;另2对连体婴儿均共同拥有一个心脏,无法进行分离手术。结论:采用剑突下切面、胸骨上窝切面、高位胸骨旁等切面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胸部连体婴儿的心脏畸形诊断是可行的,连体儿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随访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护理配合.方法 护理全程配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KD患儿,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在恢复期用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冠状动脉损害、扩张、瘤的变化差异.结果 356例KD患者,其中147例检出有冠状动脉损害,占41.3%,99例冠状动脉扩张.占27.8%,48例冠状动脉瘤,占13.5%(中小型冠状动脉瘤37例,巨大型冠状动脉瘤11例).对119例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定期门诊随访2年,仍有19例患儿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冠状动脉管径均回缩至正常;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的28例患儿,冠状动脉管径均回缩至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管径仍>8mm(较急性期略缩小),7例转为中小型冠状动脉瘤,3例转为冠状动脉管径扩张,管壁增厚,其中1例并发冠状动脉开口狭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损害为一过性;大部分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改变可恢复;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的损害可长期存在.超声心动图和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追踪观察KD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心肌供血有重要帮助,门诊随访需要良好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定量研究我国正常儿童左心室心肌应变率参数及其随年龄变化的特点。方法 正常儿童92名,按年龄分为4组,应用GEVivid7超声仪及Q-analyze软件分别对各组儿童左心室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及前、后室间隔心肌各节段进行应变率定量分析。结果 前3组(1~9岁)儿童左心室心肌应变率在各节段的分布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4岁组左心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呈均衡分布。结论 正常儿童左心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舒张早期应变率随年龄增长逐渐趋向一致,10岁后分布模式与成人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访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护理配合。方法护理全程配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KD患儿,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在恢复期用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冠状动脉损害、扩张、瘤的变化差异。结果 356例KD患者,其中147例检出有冠状动脉损害,占41.3%,99例冠状动脉扩张,占27.8%,48例冠状动脉瘤,占13.5%(中小型冠状动脉瘤37例,巨大型冠状动脉瘤11例)。对119例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定期门诊随访2年,仍有19例患儿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冠状动脉管径均回缩至正常;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的28例患儿,冠状动脉管径均回缩至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管径仍〉8mm(较急性期略缩小),7例转为中小型冠状动脉瘤,3例转为冠状动脉管径扩张,管壁增厚,其中1例并发冠状动脉开口狭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损害为一过性;大部分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改变可恢复;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的损害可长期存在。超声心动图和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追踪观察KD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心肌供血有重要帮助,门诊随访需要良好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2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及2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VEGF含量,并将KD患儿分为有冠脉损伤(CAL)组与无冠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31.26±75.31)pg/ml,(127.67±63.17)pg/ml比(43.94±19.58)pg/ml,P<0.01];NCAL组急性期VEGF水平明显高于CAL组[(269.99±69.33)pg/ml比(184.10±52.48)pg/ml,P<0.01],缓解期NCAL组血浆VEGF含量下降值显著大于CAL组;KD患儿组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604,P<0.01).结论 VEGF参与了川崎病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不降的VEGF可能与KD发生了冠脉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广州地区空肠弯曲菌引起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现状,探索空肠弯曲菌的检测方法及耐药状况。方法对2011~2014年该院可疑空肠弯曲菌感染患儿的粪便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常规生化鉴定,然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序确认,同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近4年来从2 088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共检出154株空肠弯曲菌,经生化反应鉴定和PCR检测确认,PCR检测限可达6CFU/mL;该地区儿童感染空肠弯曲菌对亚胺培南和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对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10%,对氟喹诺酮、氨苄西林和四环素有较高耐药率(24.03%~44.16%),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头孢菌素耐药。结论空肠弯曲菌是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重症患者可导致严重后果,应引起重视,积极开展对疑似患者的空肠弯曲菌检测;常规检测和特异性的PCR检测有利于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