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7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后中国文学的史学定位在现代文学内部划分为民国时期文学和共和国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不同的是,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内都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放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主义努力,以多样主义或归纳主义的心态面对历史。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1912年为各种争论的最大公约数,各种起点事件均看着是与起点联系的相关事件。先锋与常态的理论发现为一体两翼的成立找到理论依据。"民国机制"与"民国文学机制"的提出拓展了民国文学的研究思路,但本身却是可商之论。如果我们将民国文学机制改变为"民国文学环境"或者"民国文学生态",那么在民国时期不同时空中不同类型的文学自然会产生于不同的文学环境或生态。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3.
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文学创作,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到底先有观念、先有生活还是先有技巧?这并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观念论者认为先有观念。人们只能在某种观念的支配之下去搜集生活材料,决定表达技巧,从而创作出文学作品。如果头脑里懵懵懂懂连写什么表达什么观念都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这种形态的文学其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内倾化即自剖,暴露作家的思想观念,心灵情绪直到作家的私生活,包括作家的性心理与性行为等在一般社会眼中视为卑微的东西。作家们弘扬个人的心灵欲望,宣泄“食与色”的双重焦虑与痛苦,其思想内涵无疑带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其批判的向度指向内外两个方面,既有对自我心灵严酷的审视,又有对于社会与国家的无情拷问。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四”白话文运动,滥觞于胡适之1917年1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文中强调的“文学改良”第八事“不避俗语俗字”便是关于运用白话文的问题。在胡适之的文章发表之后,陈独秀也在《新青年》1917年2月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以为呼应。与胡文的偏重形式的改良不同,陈文则偏重于内容的革命。由于形式对内容的强大的制约作用,作为形式革命的语言革命不久便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白许文运动便发生了。胡适之在对“不避俗语俗字”的解释中,主张用白话文来代替文言文。他说:“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文学正宗”而他们的小说都是用白话写成。在胡适看来,中国的白话文历史是令人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时代进入成熟发展期的中国成长小说,在叙事形态方面深受革命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叙述方式上,由自传到虚构,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情节模式上,以意识形态的红色阴影笼罩下被规训、被预设的成长为主;精神气质上,个人话语与史诗叙述的纠缠起伏。  相似文献   
7.
他剖文学、自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分别从内倾、外向与寓言角度构建了“五四”主流文学的形态群落。他剖文学关注国民性的改造 ,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色彩。对于国民生存状态的焦虑主要体现为“哀”与“责”的情感定位 ,中国封建文化为其制度发展出一套非常严密的精神控制体系 ,并且不断得以强化 ,以致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这多少让他剖文学的作家体味到某种无奈与苦涩。而“奴隶”与“奴才”的人物类别则是此类文学的特有景观 ,体现出中国文化潜在的精神 ;他者视角的文学叙事特点 ,表征了作家的离与非离的游子状态。由于他剖文学作家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认识的先在性 ,这类文学作品在主题的表现等方面就带有一种预设性 ,或主题先行性。这虽是历史要求与作家使命使然 ,但也常常为唯美的文学批评家所诟病。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贯穿于历史与文学选择的运作之中 ,主要体现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确立之上。而“五四”新文学的基本形态“自剖文学”、“他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则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文化自救与民族自救的历史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乡土小说的创作方面,台湾作家赖和差不多走着与鲁迅同样的创作道路,文化批判的锋芒与对恶势力的抗争代表了各自主题的运作方式,而现实主义的精神则是他们共同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的艺术维度范钦林一近几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一种反思历史的小说的出现,那就是新历史小说。评论界一般用它来概括1986年莫言发表《红高粱》之后出现的一批叙述历史故事的小说。这种称谓,首先见之于陈思和《关于“新历史小说”》①一文。他认为“新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