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CSF)免疫球蛋白IgG、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CSF中寡克隆区带(OCB)的变化。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中IgG及血清IgG、IgA及IgM的变化,并用CSF蛋白电泳来测定三组患者的CSF中OCB的阳性率。结果:对照组、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中IgG含量分别是6.02±0.98mg/dl、58.09±5.29mg/dl、72.50±6.52mg/dl及6.64±1.17mg/dl;对照组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077.68±22.75mg/dl、176.41±10.32mg/dl及116.29±10.82mg/dl;脊髓炎患者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226.53±27.86mg/dl、286.03±18.12mg/dl及149.66±11.92mg/dl;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296.00±28.35mg/dl、247.88±16.91mg/dl及153.65±12.96mg/dl;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101.6±32.72mg/dl 178.6±9.69mg/dL及158.47±12.61mg/dl。CSF中IgG以吉兰-巴雷组升高最明显,其次是脊髓炎组,脊髓炎组及吉兰-巴雷组血清IgG及IgA均较对照组升高,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及病毒性脑炎组血清IgM均较对照组升高。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中OCB阳性率分别是10%、7%及0。结论: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伴随有CSF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伴有鞘内蛋白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2.
针对神经病学课程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将多媒体授课运用于神经病学理论课的教学中,将PBL教学运用于神经病学见习课的教学中,这种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将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了教学效果。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医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神经病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超声诊断专业性较强,对心血管的各个超声切面及血流动力学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往往入门较难。而临床上对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基于上述特点,传统的讲述型教学方式对临床见习的八年制医学生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善,将多媒体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结合起来,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心血管疾病超声诊断见习,可以主动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更加生动直观的加深学生对心脏超声切面的认知。结合临床诊断学,八年制学生可以获取清晰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思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与主客观睡眠质量、血清总 Tau 蛋白(t-Tau)、磷酸化 Tau 蛋白 (p-Tau)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慢性失眠患者52例纳入失眠组,健康人20例纳入对照组。行多导睡眠监测、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受试者的主观、客观睡眠质量;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CA)评估总体 认知功能;测定血清t-Tau、p-Tau水平。结果:慢性失眠患者PSQI得分、睡眠潜伏期、N1%高于对照组(均 P<0.05),睡眠效率、N3%及快速动眼(REM)%低于对照组(均P<0.05);MoCA总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 注意力、记忆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血清 t-Tau、p-Tau 高于对照组(均 P<0.05)。慢性失眠患者 MoCA评分与N3%、REM%水平呈线性正相关,与PSQI评分、N1%、p-Tau水平呈线性负相关(均P<0.05)。 结论: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降低,可能与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结构紊乱及血清p-Tau蛋白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简短照料者问卷得分≤56分,脑卒中发病2周之内,无意识障碍及失语,至少一侧上肢肌力≥3级,能够完成量表测查者,于脑卒中急性期、脑卒中后3月应用MMSE和MOCA评定认知功能,应用流调用自评抑郁量表(CES-D)评定抑郁情况。结果 脑卒中后急性期共入组患者128例,完成脑卒中后3月随访患者106例; 脑卒中后3月MMSE、MOCA评分较脑卒中急性期升高(P<0.05)。脑卒中后3月CES-D得分≥16分(存在抑郁)者22例,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20.7%。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组与非抑郁组MMSE、MOCA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脑卒中后3月抑郁组MMSE得分、MOCA得分明显低于非抑郁组,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比较MMSE、MOCA评分增加值差异明显(P<0.05)。结论 脑卒中后3月认知功能较脑卒中急性期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加重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与影像学等检查关系密切,学生普遍反映神经病学临床实习较难,针对上述特点,在学生实习阶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教师或学生制作各种多媒体课件,适时进行各种小型专题讲座,并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通过在HIS上快速查阅及讲解各类患者的神经系统相关影像学及检验资料,结合教学查房,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及学科进展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神经科临床实习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试考试在神经科规培医师临床肌电图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神经科规培医师30名,随机分为笔试考试组(WE组)与口试考试组(OE组)(n=15),培训期间WE组每2周最后一天进行笔试考试,OE组每2周最后一天除进行笔试考试外还进行口试考试,比较每组各时间段考试成绩。结果 OE组理论考试及病案分析考试成绩均明显优于WE组(P0.05)。OE组第4周、6周、8周笔试及口试成绩均明显高于第2周成绩(P0.05),而WE组各时间段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口试考试可提高神经科规培医师肌电图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提高临床分析及知识应用能力,并增强其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进行临床及系列神经电生理观察,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纳入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患者26例,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患者14例,在发病2、4、12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神经电生理参数.分析比较AIDP及AMAN患者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结果 AMAN组腹泻的发生率高于AIDP(P<0.05).AMAN感觉异常出现率小于AIDP(P<0.05).AIDP运动末梢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dCMAP)波幅异常均在4周左右达到高峰(P<0.05),到第12周仍未恢复正常;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感觉传导速度(SCV)异常出现晚于运动神经,下肢异常晚于上肢;F波在发病2周内出现率降低,潜伏期延长.而AMAN电生理异质性明显,部分患者dCMAP波幅持续性降低,部分患者dCMAP波幅恢复较快.结论 通过系统观察AIDP与AMAN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进程、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β-细辛醚和丹皮酚联合干预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及脑-肠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5只,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治疗组在造模前给予β-细辛醚灌胃及丹皮酚腹腔注射7 d。对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TTC染色分析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肠黏膜及脑梗死区中胆囊收缩素(CCK)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均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梗死区和肠黏膜中CCK m RNA的表达及血清ACTH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血清ACTH含量与梗死区及肠黏膜中CCK m RNA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CCK介导脑-肠轴参与β-细辛醚和丹皮酚联合治疗脑梗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正常或降低)与临床表现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降低的SCD患者(维生素B_(12)降低组)和12例维生素B_(12)水平正常或升高的SCD患者(维生素B_(12)正常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在临床表现、血液学、电生理、影像及维生素B_(12)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1维生素B_(12)降低组患者肌力较维生素B_(12)正常组显著减退(P=0.002);2维生素B_(12)降低组同型半胱氨酸(Hcy)平均值较正常组高,且Hcy升高比例高于维生素B_(12)正常组(P=0.020);3维生素B_(12)降低组的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高于维生素B_(12)正常组(P=0.044);4两组脊髓MRI阳性发现率差异无显著性;5维生素B_(12)降低组对维生素B_(12)治疗效果好于维生素B_(12)正常组(P=0.006)。结论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降低的SCD患者较维生素B_(12)水平正常患者病情更为严重;维生素B_(12)水平降低患者应用维生素B_(12)治疗的效果更好;血清维生素B_(12)降低不是诊断SCD的必要条件;高Hcy并非一项理想的SCD诊断指标;SCD的预后、疗效与病程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