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与活性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抑制法测定我院患者CK-MB质量与活性,并将其分3组为:AMI,非AMI,健康对照,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AMI组中血清CK-MB的检测,质量法和活性法的结果(154.5±28.3)μg/L;(124.5±40.6)U/L,均明显高于非AMI组(33.2±3.6);(3.2±1.6)和健康对照组(12.5±5.6);(2.5±1.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AMI组中血清CKMB的检测,活性法的结果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质量法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都较敏感,而血清中CK-MB质量的检测抗干扰能力强对诊断AMI有较高的特异性。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都较敏感,但CK-MB质量的测定在对抗干扰因素方面明显好于CK-MB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早期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疗效。方法:ABP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早期内镜治疗重症ABP组(Ⅰ组)、早期内镜治疗轻症ABP组(Ⅱ组)、保守治疗重症ABP组(Ⅲ组)以及保守治疗轻症ABP组(Ⅳ组),每组30例,评价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Ⅰ组及Ⅱ组恶心、呕吐、发热、腹痛等症状和体征以及TNF-α、C反应蛋白(CRP)、IL-6、IL-8、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其他2组,病程缓解时间也短(P〈0.05);Ⅰ组和Ⅱ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和90.0%,明显优于Ⅲ组的70.0%和Ⅳ组的76.7%(P〈0.05)。结论:对ABP患者采用内镜早期治疗,相比保守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小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K1(mGSTK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并分析其活性。方法:根据GeneBank中mGSTK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mGSTK1启动子片段,插入pGL3-basic载体,获得mGSTK1启动子报告基因质粒pGL3-mGSTK1-2046。再以pGL3-mGSTK1-2046为模板,进一步构建了2个5’端部分缺失的报告基因质粒:pGL3-mGSTK1-936和pGL3-mGSTK1-76。将构建的报告基因质粒瞬时转染不同的细胞株3T3-L1和人胚肾(HEK)293,48 h后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所构建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正确。pGL3-mGSTK1-2046在3T3-L1和HEK293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转录活性。将pGL3-mGSTK1-2046、pGL3-mGSTK1-936和pGL3-mGSTK1-76转染HEK293细胞,结果显示pGL3-mGSTK1-936转录活性最高,而pGL3-mGSTK1-76转录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成功构建mGSTK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翻译起始点上游的-971~-111 bp片段是mGSTK1启动子的重要区域。为深入了解mGSTK1启动子的调控机制以及今后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探究越鞠丸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92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选14只为对照组;其余78只采用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建立乳腺癌模型。将模型建立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他莫昔芬组(1.9 mg·kg-1·d-1)、越鞠丸低剂量组(17 g·kg-1·d-1)、越鞠丸高剂量组(34 g·kg-1·d-1)。每日观察大鼠精神、饮食、活动,隔日称量体质量,给药12周后处死动物,称量瘤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雌激素、孕酮水平;HE染色观察乳腺和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 muscle, PFKM)、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 isozyme type M2,PKM2)、...  相似文献   
5.
肱骨内髁骨折(包括滑车部和内上髁部)是肘部少见的骨折。由于其解剖特点和受伤机理的特殊,骨折块常发生移位和翻转,造成复位和固定的困难。此类损伤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临床上常因认识不清而错误诊治,以致肘关节病废。为提高对本症的认识。我们将1973~1978年治疗的11例作一分析,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年来外科住院的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8个结节)作为治疗对象,并随机选取同期普通部位原发性肝癌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使用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中肿瘤完全坏死、肿瘤不完全坏死例数分别为22例、10例和6例、12例,观察组中3例患者出现发热、肝区疼痛、恶心,1年半后有27例存活,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1年半后有16例存活,除并发症外,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准确率高,治疗肝癌的疗效可靠,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帮助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延续生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胡文秀  郝静云  韩志强 《医学综述》2011,17(19):3007-3009
目的检测人肝细胞肝癌中是否存在干细胞,以及p53在肿瘤细胞和干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17例肝癌组织的HepParl、OV-6、p53的表达。结果肝内干细胞散在分布于癌组织中或在肿瘤结节边缘成单排或双排索状分布。肝内干细胞呈HepParl、OV-6阳性,肿瘤细胞呈HepParl阳性,OV-6阴性。在117例肝癌患者中,p53分别在38例的肿瘤细胞、36例的干细胞中高表达,表达有一致性(Kappa=0.526,P=0.000)。结论肝细胞肝癌可能是在肝内干细胞长期突变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胆管术后结石残留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4例胆管术后结石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胆囊切除5例发生残石;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9例发生残石,其中8例放置T管,1例因胆总管下端不通同时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未放置T管)。6例曾行术中胆管造影术。所有病例均未行术中纤维胆管镜检查。术后1个月内行T管造影8例,其中7例发现残石;术后3周~1 a重新出现症状4例,其中B超检查发现残石1例;CT及MRCP发现残石3例;2例无症状,B超复查发现肝内胆管残石。结论术前检查不完整,术中探查不够彻底及缺乏术中造影及胆管镜检查或应用不当是残石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前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术中系统探查、常规应用胆管造影、胆管镜、B超是预防残石发生的有效方法。可根据残石的部位、大小、治疗条件、有无T管及并发症选择残石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该院从1957年1月至1958年1月,用中药和针灸治疗精神病60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8例,癔病42例.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龄:15-25岁者30例,26-35岁者10例,36-45岁者10例,46-55岁者10例.病期:半年至1年者32例,1-2年者12例,2-4年者7例,4-6年者9例.60例经治疗后全愈者47例(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出院后能自理生活,恢复病前工作),显著进步者5例(尚留部分症状,自知力部分恢复,在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