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巧用胶塞瓶盖代替传统固定胃管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置胃管是基础护理中最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胃管的固定目前多采用传统使用胶布固定法,该方法虽然简单,但胶布固定存在很多弊端,如胶布遇热、汗液时其粘贴剂溶化,造成胃管松脱、脱落,因长时间留置出现皮肤过敏,影响患者的舒适度,从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时有发生[1]。为解决上诉因  相似文献   
2.
医疗行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护理风险也在日渐增多,尤其是外科急重患者较多,更容易出现护理风险,那么让护理人员正确认识风险,提高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预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相似文献   
4.
盐酸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u-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且与用药总量和输注速度无关的特点。因此,在手术中可以快速、有效调节镇痛麻醉深度。本研究旨在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压疮护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压疮最早称为压疮(bedsores),来源于拉丁文“dccub”,意为“躺下”。因此容易使人误解为压疮是“由躺卧引起的溃疡”。长期卧床患者皮肤出现的最严重问题是发生压疮(pressure sores)。压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于躺卧或长期坐位(如轮椅)的患者,而并非仅由躺卧引起。引起压疮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压迫而造成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故称为“压力性溃疡”更妥当,即强调了形成溃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的变化趋势及干预措施。方法:对2000~2007年在大庆市第一医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13 036例,先天性发育缺陷217例,检出率为16.65‰,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加强婚前医学检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泌尿系中由于输尿管是一对细长肌性管道,左右各一,长20~30 cm,输尿管生理结构细长,跨度大,一旦发生病变,即可引起梗阻,由于其走行特殊,容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传统泌尿系造影和CT轴位扫描对输尿管内部结构无法显示.64排层螺旋CT的应用充分显示了其在输尿管梗阻诊断上的优势,能清楚显示病变的部位、原因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此项检查对患者检查前、中、后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加替沙星,为黄色或黄绿色澄明液体。是继氟诺沙星、氟罗沙星之后研制开发的第4代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临床中应用广泛。已知氟罗沙星与头孢哌酮钠存在配伍禁忌,但加替沙星与头孢哌酮钠在药物配伍表中无法查到。二者能否配伍使用,迄今尚未有文献报道,目前我科常用这2种药并发现此2种药物联合应用时有2例出现输液管内液体发生反应现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和技术的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同的医院、不同的专业科室其护理质量的保证和完善既存在共性,又存在特异性,陈旧的和不够完善的护理管理模式,缺乏对医院临床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1].  相似文献   
10.
31 cases of atherosclerosis (AS) were treated with Jiang Zhi Tong Mai Fang ([symbol: see text], formula of JZTMF), and its effect was compared with 30 cases treated with lovastatin in the control group. Clinically, the JZTMF formula showed an effect of regulating blood lipids, and therefore it was antiatherosclerotic. The mechanism is, probably, restor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EC) by increasing the synthesis of 6-keto-PGF1 alpha and decreasing the release of endothelin (ET) as evidenced in the experimental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