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5年12月间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MED手术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8例,随访67~88个月,平均80个月.按Nakai评价标准评定,优52例,良21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93.6%.手术时间40~120 min,平均68 min.术中失血15~40 ml,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神经损伤1例,无椎间隙感染及术后复发病例.[结论]椎间盘镜微创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技术先进、组织创伤少、对脊椎稳定性破坏小、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郭锦明  刘俊  章东明  严宏生 《河北医学》2010,16(10):1177-1180
目的:探导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46例51足,手术前后评价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的改善情况,随访期间观察并发症,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足功能。结果: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克氏针松动退出。术前B 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分别为(6.1±3.6)°、(101.5±7.1)°、(39.8±1.7)mm,术后分别为(31.5±3.5)°、(121.65±5)°、(31.2±1.5)mm,经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平均24个月的随访,按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优28足,良17足,可6足,优良率:88.2%。结论: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踝关节Ⅲ、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手术方法治疗Lauge-HansenⅢ、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42例。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采用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优17例,良1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3.33%。结论对于踝关节Ⅲ、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早期功能锻炼、避免过早负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技巧、注意事项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7例,均择期手术。结果 27例皮瓣均成活,随访3~24个月,外形无臃肿,弹性、质地良好,不影响穿鞋行走。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动脉,皮瓣易成活,抗感染能力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牵引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用牵引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9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7例;年龄70~89岁,平均76.7岁。病程1~21 d,平均5.6 d。本组39例先行牵引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对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9例(51个椎体)均经皮穿刺成功,2例(2个椎体)出现骨水泥少许渗漏,但未见神经压迫症状。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8±0.4)分到术后(2.0±0.5)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牵引复位再行PVP前后测量椎体的前缘、中线及后缘高度的差异,前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无明显差别(P〉0.05);Cobb角由术前的(22.9±4.1)°矫正至术后的(9.9±3.5)°,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术后1 d疼痛消失,9例术后即减轻,第3天症状消失。31例术后3 d下床活动,8例术后5 d下床活动。经平均(13.8±1.2)个月的随访,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过伸牵引复位结合PVP治疗老年创伤性椎体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及措施。方法回顾并分析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手术治疗后50例患者临床资料,密切观察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50例患者通过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等积极综合防治措施后,患者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无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得以治愈并健康出院。结论患者由于术后制动及麻醉术后卧床牵引等诸多原因,致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患者而言,如果进行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加紧功能锻炼、合理用药可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止并发症的作用;医护工作者对骨科手术患者开展健康宣讲,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施行危险因素分析,采取合理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第二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至2005年12月间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第二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64例,随访51~72个月,平均60个月。按Nakai评价标准评定,优48例,良13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5.31%。手术时间40~120 min,平均68 min。术中失血15~40 mL,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神经损伤1例,无椎间隙感染及术后复发病例。结论第二代椎间盘镜微创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技术先进、组织创伤少、对脊椎稳定性破坏小、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对在我院治疗26例31足行切开复位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患者获6~22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根据术后足部功能评测情况显示,优22足、良6足、可3足,优良率达90%。无任何切口感染病例。结论:选择适当手术时机施行切开复位异形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能够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