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2.
外伤性脾破裂为目前腹腔脏器损伤中最常见的疾病,发生率占腹部损伤的20%~40%,常合并失血性休克、多脏器损伤,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本院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78例,经抢救治疗78例患者痊愈出院。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小儿麦粒肿发病率是较高的,其形成的慢性肉芽肿的概率也明显高于成人。我们近年来对小儿麦粒肿及眼睑慢性肉芽肿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使用TPA及TPA+Nance弓支抗形式矫治双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TPA和联合使用TPA、Nance弓支抗形式矫治青少年双颌前突的疗效.方法:选取11~18 岁双颌前突患者20 例,随机分为:TPA与TPA+Nance弓两组;两组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及牙颌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单独使用TPA和联合使用TPA、Nance弓在矢状向上颌磨牙平均近中前移量分别为3.15 mm和1.92 mm;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PA和Nance弓是一种制作简单的、有效的、增加支抗的口内装置,对双颌前突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使用控根辅弓的临床总结,分析其对上下颌前牙控根移动的效果。方法:采集直丝弓矫治后期使用该控根辅弓患者30例,详细说明该辅弓临床操作步骤、弯制方法并附病例报告,最后对治疗前后上切牙牙齿轴倾度及覆盖进行比较,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将控根辅弓应用于直丝弓矫治器上,取得了满意的前牙控根移动效果。30例患者的前牙覆盖明显变小,牙齿轴倾度基本正常。结论:控根辅弓在"精细调整"阶段调整前牙关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TPA和联合使用TPA、Nance弓支抗形式矫治青少年双颌前突的疗效。方法:选取11~18岁双颌前突患者20例,随机分为:TPA与TPA+Nance弓两组;两组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及牙颌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单独使用TPA和联合使用TPA、Nance弓在矢状向上颌磨牙平均近中前移量分别为3.15mm和1.92mm;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PA和Nance弓是一种制作简单的、有效的、增加支抗的口内装置,对双颌前突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左前降支(LAD)长支起自右冠状窦(RCS)/右冠状动脉(RCA)的双前降支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79 617例患者中LAD长支起自RCS/RCA的双前降支变异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9~87(59.0±15.2)岁。根据LAD长支走行方式将患者分为肺动脉前型12例(pre-LAD组)和肺动脉下型13例(sub-LAD组)。另纳入30例CCTA检查无冠状动脉变异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6(59.6±11.6)岁。观察指标:(1)测量和比较LAD短支及LAD长支全程长度、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比较pre-LAD组、sub-LAD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LAD长度(全程、前室间沟前段)、管径(起始段、中段、远段)的差异。(2)比较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LAD长支起源、对角支、间隔支及右圆锥支的差异。(3)评估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有无斑块以及管腔有无狭窄,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整体斑块发生率的差异,以及pre-LAD长支与sub-LAD长支、LAD长支与LAD短支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LAD长支起自RCS/RCA变异的发生率为0.31‰(25/79 617),其中0.20‰(16/79 617)起自RCS、0.11‰(9/79 617)起自距RCA开口10 mm范围内的RCA近段。(1)LAD长支、LAD短支的全程长度分别为(137.5±23.4)mm和(47.6±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1,P<0.001);二者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全程长度[(149.0±17.6)mm]大于sub-LAD组[(129.2±21.2)mm];pre-LAD组长支进入前室间沟前段长度[(90.8±15.7)mm]依次大于sub-LAD组[(48.1±8.4)mm]和对照组[(21.6±5.2)mm];对照组LAD起始段管径依次大于pre-LAD组和sub-LAD组;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支中段管径均大于sub-LAD组;对照组LAD及sub-LAD组长支远段管径均大于pre-L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支由近段至远段管径均逐渐缩小;但sub-LAD组长支远段管径较中段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2)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LAD长支起源位置及对角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条pre-LAD长支(3/12)和11条sub-LAD长支(11/13)可见间隔支发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re-LAD组中右圆锥支均起自LAD长支,sub-LAD组中右圆锥支均起自RCA近段或R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的整体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2与8/13,2组患者的LAD长支的斑块发生率为2/12与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25条LAD长支中有2条存在斑块(8%,2/25),25条LAD短支中有12条存在斑块(48%,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02)。结论 LAD长支起自RCS/RCA的双前降支变异,与正常LAD解剖差异很大。全面评估双前降支变异中LAD长支及LAD短支的起源、走行、分支、重要解剖关系及管腔情况,对于相关心血管症状的解释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