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病变(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lesions,ISMAL)的256层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ISMA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以平扫横轴位、增强扫描横轴位、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方法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进行分析观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ISMAL患者平均年龄为(50.1±2.7)岁,男性9例占75%,女性3例占25%,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MAE)共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MAD)共4例,均为男性;管腔局部增宽、腔内充盈缺损是SMAE典型征象;腔内条形低密度影并双腔的显示是SMAD的典型表现。结论256层CT平扫及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确定其病变性质,了解其累及范围,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系膜上动脉疾病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提供相应诊断依据。方法选择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92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后使用MIP、MPR、VR等后处理技术成像,研究其血管病变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92例患者肠系膜上有动脉栓塞者60例,其中8例形成血栓,42例管腔狭窄,且有20例合并胰腺癌。经多层螺旋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充盈缺损,在薄层图像中发现明显病变且肠壁明显水肿同肠系膜血管造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32例患者发现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2例广泛血栓,薄层横断面显示门静脉主干及系膜上静脉内有高密度阴影,MPR下可清晰显示广泛充盈缺损。结论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对于诊断其动脉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影像学平扫及CTA检查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急性上腹痛8例患者行平扫和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建血管分析血管病变情况。结果:SISMAD 8例CT平扫见SMA增粗,密度增高,周围模糊。较同一层面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10hu以上提示假腔内血栓形成。Sakamoto分型:I型3例,II型2例,III型1例,IV型2例。横断面图像显示线状撕裂内膜片提示夹层6例,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2例。夹层第1破口位于近段1.5~3.0cm,最大不超过5.5cm。结论:MSCTA可明确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4.
陈望  马竹青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673-3676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CTA)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2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ISMAD患者的影像资料,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ISMA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并评估CTA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28例ISMAD患者中,DSA确诊28例,CTA确诊26例,漏诊1例,误诊1例。ISMAD病变形态构成:Ⅰ型夹层8例,CTA均诊断正确,Ⅱ型夹层7例,CTA确诊7例,Ⅲ型夹层4例,CTA确诊3例,漏诊1例,Ⅳ型夹层9例,其中1例DSA显示为线样征,而CTA误诊为附壁血栓。CTA诊断ISMA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4%(27/28)、100%(26/26)和92.3%(26/28)。CTA与DSA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48,P<0.01)。结论 CTA在ISMAD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CT诊断为SMA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及增强,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结果 MSCTA可以清楚显示SMA主干及分支,其中SMA血栓7例,SMA夹层3例,SMA粥样硬化17例。结论 MS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准确率高,具有快捷、方便、无创性等特点,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55岁,身高17cm。体质量71kg,一般状况良好。因肝区不适就诊,临床申请行CT上腹部强化扫描并血管成像,后处理发现肠系膜上动脉于腰1椎体下缘平面腹腔动脉干前方发出,形似乳头,无主干残端状。肠系膜下动脉于腰3椎体下缘平面腹主动脉前方略偏左侧发出,全长587mm,最大横切面直径5.1mm,最小横切面直径1.1mm。见图1。为测量和描述方便,将肠系膜下动脉分5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SMA)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根据6例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肠系膜血管图像重建,分析影像特征.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并清晰显示SMA部位、范围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及SMA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天富 《河北医学》2013,19(7):1048-105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外科手术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多层螺旋Crr血管成像资料。结果:ll例患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内充盈缺损,MPR、MIP的后处理图像亦可显示充盈缺损,表面遮盖显示可见血管截断,远端血管不显影,部分病例可见薄纸样肠壁改变、腹腔内游离液体、肠腔淤积扩张等间接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进行快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临床拟诊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47例,进行MSCTA检查,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肠系膜动脉栓塞15例,肠系膜动脉附壁血栓12例,肠系膜动脉粥样斑块11例,动脉狭窄5例,动脉夹层3例,动脉瘤1例.影像学表现为栓塞处肠系膜动脉血管腔突然截断,多数位于分叉处,CT上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MSCTA检查对肠系膜动脉大部分病变可以较清晰地显示.结论 采用MSCTA检查,可以对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颖  谢鹏雁 《中国医刊》2003,38(2):33-35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的发生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提高对SMAS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76-2001年确诊SMAS的17例住院病人,所有病人均经上消化道钡餐,腹部B超确诊。结果 男:女为1:1.4,平均发病年龄19.2岁,以20-30岁发病率最高,多数以上腹痛或不适(64.7%)。恶心,呕吐(88.2%)。为首发症状,查体多无阳性发现,58.8%病人胃体形态异常。影像学检查仍为目前主要的确诊手段。误漏诊率较高。为47.1%。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SMAS临床并不少见,临床表现多样,且可和其他消化系疾病并存,应提高对其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测量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和肠系膜上动脉距离,确定其正常值范围。方法:行腹部磁共振检查605例患者,均无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序列为三维高分辨超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序列,在最大密度投影矢状面重组图像上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及距离。结果:男性平均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为61.57±21.78°(95%可信区间23.56°~89.72°),肠系膜上动脉距离为18.34±9.77mm(95%可信区间13.35~30.06mm),女性平均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为48.39±19.57°(95%可信区间21.46°~83.63°),肠系膜上动脉距离为为16.12±8.96mm(95%可信区间10.38~26.56mm)。结论:正常国人通过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及距离正常值范围有助于通过MR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40例行下肢动脉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减少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CT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差分个等级.结果 140例患者中,3例(2.14%)患者因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对比剂外渗而终止检查,137例(97.86%)患者顺利完成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其中有2例(1.43%)患者因穿刺部位不合理而影响下肢动脉内的血药浓度,导致图像质量为差,其余135例(96.43%)患者的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为良或优.结论 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杨伟生  陈维庭 《四川医学》1991,12(5):288-289
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0~28岁。均为消瘦无力型。病程20天至5年。14例为慢性反复发作型。所有病人都作了临床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以钡餐上消化道检查确诊,均不伴有消耗性疾病。15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其中5例因十二指肠压迫未解除或复发行第2次手术,所有病例梗阻症状完全解除,恢复正常生活,全天工作。病因与诊断一、病因:本病与十二指肠穿过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夹角有密切关系,凡使此血管夹角变狭窄或使十二指肠穿过此夹角的肠段向顶端提高的任何因素都可导致本病发生。Mansberger对正常人和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病人作腹主动脉造影,测得正常人与SMAS病人的腹主动  相似文献   

14.
孙青  陈莉  赵冬  周超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76-76,7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方法根据3例64层螺旋CT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图像及重建图像,分析影像特征。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类似,并清晰显示内膜片,夹层累计范围,是否有血栓及分支血管受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房淑彬 《安徽医学》1991,12(1):44-44
<正>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即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综合征又称Wilkie综合征。本病在小儿少见,且易误诊。我院近10年来收治4例,文本就诊断及治疗问题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大13岁,最小3岁。进食后上腹胀痛史最短4月,最长10年以上,均为进食后呕吐食物或胆汁入院。曾误诊小儿蛔虫性肠梗阻1例,急性胃炎1例,十二指肠套叠1例。入院时消瘦4例次,贫血2例次,上腹包块2例次,胃有震水音1例次。3例做了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使用8层螺旋CT所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位原始图像及各后处理方法重建图像,分析其影像征象.结果:MSCTA动脉期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后处理图像亦可清楚显示.结论:MSCTA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22):2940-2941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肾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肾梗死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2月经多排螺旋CT诊断为肾梗死的7例患者,所有的患者均进行常规平扫后分别于30 s、60 s、180 s行三期增强扫描,后期行CT动脉血管成像(CTA)、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处理。结果 7例患者经CT肾动脉成像及图像后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肾动脉狭窄的直接或间接征象。结论对临床怀疑肾梗死或原因不明持续高血压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并经后处理后,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飞利浦256层极速CT(iCT)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及管腔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0月疑诊冠心病于我院行飞利浦256层iCT检查,并在随后1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的患者48例,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2.93%、94.98%、90.71%,Kappa值为0.793,一致性较好;CT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Kappa值均随狭窄程度的增加而递增,诊断准确性较高。结论应用飞利浦256层iCT行CTA检查对冠心病的筛查具重要临床价值,可减少部分患者不必要的CAG有创检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在2002—2012年10年间共收治的1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全部患者均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呕吐、便血。13例患者中伴有小肠坏死9例(69.2%),其中小肠坏死并肠梗阻2例;另外,消化道出血4例(30.8%),腹水形成9例(69.2%)。予剖腹探查肠切除术7例,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4例。治愈8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结论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上少见,但进展快,病情危重,早期溶栓治疗效果较好,发生肠坏死时则应手术治疗。临床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诊早治,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