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膜恶性黑色素瘤多发于睑裂部结膜、半月皱襞泪阜部和睑结膜.结膜黑色素瘤可起源正常结膜,自然发生,亦可起源于痣或后得性黑变病.结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为发病率低, 约占眼部肿瘤的2%,常为单侧性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病变可累及一个或多个部位.因此对于短时间内急剧变大的多年色素痣,谨防恶变,要早期诊断,正确治疗.2007年10月我科接治了一例巨大结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缺氧Mller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探讨bevacizumab在治疗视网膜水肿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培养人视网膜Müller细胞,通过电子显微镜、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进行Müller细胞的鉴定.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浓度的CoCl2和VEGF作用不同时间后Müller细胞AQP4和VEGF mRNA的表达.观察200 μg/ml bevacizumab预处理对CoCl2诱导的缺氧人视网膜Müller细胞AQP4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所培养的细胞95%表达波形蛋白、谷氨酰胺合成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特征性的8~10 nm的微丝.证实培养的细胞为Müller细胞.RT-PCR结果显示,CoCl2上调Mller细胞AQP4和VEGF mRNA表达水平,AQP4和VEGF mRNA表达随CoCl2作用时间延长和CoCl2浓度增加的变化趋势均呈成正相关(r=0.952、0.954,P<0.05).VEGF可上调Müller细胞上AQP4 mRNA的表达(F=12.43,P<0.05).bevacizumab可抑制CoCl2诱导的Müller细胞AQP4 mRNA表达的上调(F=2 370.37,P<0.05).结论 bevacizumab可以下调CoCl2诱导的Müller细胞AQP4的表达.这一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对AQP4的诱导作用所发挥的,推测这是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水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REB1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表达变化,探寻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选用7日龄健康清洁级C57BL/6J小鼠13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7只)和OIR模型组(67只)。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75±2)%氧环境内饲养5 d后转移至正常环境中饲养5 d,建立小鼠OIR模型,17日龄的OIR鼠在空气中再继续饲养4 d,正常对照组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21 d。出生后第17 d时取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制备视网膜切片HE染色法和FITC-dextran心脏灌注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以及视网膜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CREB1表达情况。取2组鼠第7、9、12、14、17、21 d的视网膜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REB1mRNA和蛋白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两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post-test检验。结果17 d时OIR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增加(t=11.31,P<0.05),且模型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区及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21.40±2.72)%和(30.61±3.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视网膜中可见大量P-CREB1蛋白荧光,主要表达在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第7、9、12、14、17天的CREB1mRNA和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21 d时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在各相应时间点OIR模型组里的CREB1相对表达量除第7天外,其余时间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EB1的表达水平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存在时空对应关系,CREB1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OIR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5岁,于2014年8月因“右眼异物感、眼痒1周余,家属发现眼内虫子半天”于我院眼科就诊。询问病史,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山间农田作业,无养狗和猫等宠物史。但1个月前到乡下时有不明昆虫飞入眼内病史。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右眼1.0,左眼1.0,眼压(IOP):右眼16.0 mmHg,左眼15.3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眼睑无红肿,泪点开口正常,睑、球结膜无充血,穹窿结膜明显充血,血管扩张,可见少许黏性分泌物。常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右眼结膜囊、结膜表面及角膜均未见虫体,屈光介质透明,眼底未见异常。1%丁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后再次检查可见:右眼球结膜表面可见一条乳白色、细长的线状虫体,快速蠕动移行于整个球结膜及上下穹窿结膜(见图1)。以镊子抓取,感质韧。取出虫体,再次给予1%丁卡因表面麻醉数秒后,翻转上睑,充分暴露上穹窿结膜,用蘸有10%碘酊的消毒棉签先后连续取出5条相似线虫(见图2),左眼未发现线虫。全身检查无异常。将取出的线虫置于0.9%氯化钠溶液中,见虫体运动灵活,似蛇形卷曲快速游动。送病理学检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大小为(10~15)mm×(0.1~0.3)mm,两端逐渐变细,头部钝圆。体表呈现锯齿状环纹,边缘锐利,尾端向腹侧卷曲。头端细圆,略呈六边形口囊位于头端中央,无唇瓣(见图3)。经湖北医药学院寄生虫教研室确认,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该患者诊断为右眼结膜吸吮线虫病。虫体取出后,患者右眼异物感症状明显缓解,给予本院药剂科自制的0.3%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4 次/d,1周后眼球前后节均未见异常。目前该患者仍在进一步随访中,至今眼部未再次发现虫体。 讨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thelaziasis)是一种少见的以感染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的犬、猫等动物为传染源,以果蝇为传播媒介的眼科寄生虫疾病。该病在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我国自1917年首次发现人体感染病例至今已有380余例,呈散在发病,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北、安徽3省[1]。人体感染虽然与年龄、性别无显著关系,但农村多于城镇,幼儿较为多见。眼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寄生于人眼结膜囊内,以上穹隆和外眦部多见[2]。因虫体摩擦及口囊吸附产生机械刺激,或虫体分泌物产生化学刺激,引起眼异物感,眼睑水肿,眼痒感、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结膜囊分泌物多等眼部不适,导致泪道感染、结膜炎、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等[3]。严重者虫体还可进入眼内,导致失明[4-5]。在我国,冈田氏绕眼果蝇既是该病中间宿主又是其传播媒介[6]。该果蝇活动的高峰季节为6~9月,从感染期幼虫进入终宿主至发育为开始产卵的成虫所需时间大约为50 d,成虫寿命可达2年以上[7]。结膜吸吮线虫的致病作用与虫体数量和发育阶段有关。由于临床表现多样易变,加上眼科医生经验不足,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及误治。 本病例的特点主要为:成年患者,籍贯为湖北--结膜吸吮线虫病的老疫区,非农业户口,无宠物接触史但有蝇类可疑接触史。发病时间为夏季,发病过程与结膜吸吮线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吻合。该患者有眼异物感1周余,但未引起重视,直至其家属发现眼内有虫子才来就诊。来院后第1次检查未发现虫体,其原因可能为虫体喜于藏匿在结膜囊,尤其上穹隆深部,不易暴露。另外虫体颜色与球结膜颜色接近,且虫体移行速度极快,这些都可导致检查医生不易发现虫体。当结膜囊内点用丁卡因表面麻醉药后,虫子受到药物刺激,从结膜囊深部游走出来才被发现。此外,该病应注意与慢性变态反应性淋菌性结膜炎、眼蝇蛆病、眼囊尾蚴病、眼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该病治疗方法主要是取出虫体。经结膜表面麻醉,虫体暴露后,用镊子快速夹出或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结膜囊。取出虫体后最好辅以抗生素滴眼液滴眼,以防并发细菌感染,一般不需全身性药物治疗。本例患者眼内寄生虫体数较少,发现早并及时取出,眼部刺激症状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既往的结膜吸吮线虫病均以单发、单次的病例为主,但也有取虫后不足半月症状复现,考虑虫体未取净或成虫潜伏、产卵于结膜下[8]。因此,眼科医师在取虫体时,应注意充分暴露穹隆部,尤其上穹隆,避免虫体残留。并且告知患者,定期复查,随访期应长达3~6个月。 结膜吸吮线虫病为人畜共患病,重在预防。关键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易感人群的卫生宣教。目前结膜吸吮线虫病尚无疫苗预防,建议积极防治犬、猫等家畜原发疾病,避免密切接触,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对于眼科医生,本病例警示如下:仔细听取病史、认真检查操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避免贻误病情。湖北省老河口市曾是该病高发地区,但随着动物管理、灭蝇、防蝇等措施行动的开展,未见有新病例的报道[6]。本报告应引起本地区眼科医生及居民的注意,结膜吸吮线虫病又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春季角结膜炎是一种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眼部疾病,慢性炎症引起结膜的重塑、乳头病变的形成。多种因素参与乳头病变形成的重塑过程:如炎症细胞浸润、固有细胞的激活、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整合素的表达、血管的形成、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等。本文对春季角结膜炎乳头病变形成的结膜重塑的免疫病理机制及目前对于乳头病变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辅助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52例(76眼)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吲哚菁绿组。常规组患者24例(35眼),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吲哚菁绿组患者28例(41眼),采用吲哚菁绿进行前囊膜染色,然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水肿分级情况,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及术后7 d,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吲哚菁绿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角膜水肿均较术后1 d明显好转,角膜水肿分级均降低(均为P<0.05)。术后1 d,吲哚菁绿组角膜水肿分级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7.25±5.38)s,吲哚菁绿组为(16.34±1.6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6,P=0.340)。术后常规组患者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计数为(1740.51±484.27)个·mm-2,吲哚菁绿组为(1996.73±475.83)个·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1,P=0.023);两组患者组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术后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眼数,吲哚菁绿组较常规组减少。结论 对于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行前囊膜染色,可减轻角膜损伤、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快,并且不会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7.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human pterygium fibroblasts (HPF) in culture and search for a new method to prevent the recurrence after pterygium surgery, HPF was incubated with 0-160 μmol/L curcumin for 24-96 h. The MTT method was used to assay the biologic activities of curcumin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nd different doses. The expression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n each group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cell cycle distribution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FCM). Admini- stration of 20-80 μmol/L curcumin for 24-72 h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HPF proliferation in a dose-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P<0.05). After treatment with curcumin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20, 40, 80 and 160 μmol/L for 24 h, FCM reveal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ub-G1 peak at each concentration. The number of HPF in G0/G1 phase was increased, while in S phase, it was decreased (P<0.05).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80 μmol/L, curcumin,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P<0.05), could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PCNA in HPF. It was suggesterd that curcumin could significantly in- 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HPF, make HPF arrest in G0/G1 phase and induce the apoptosis of HPF in a dose-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32只7日龄C57BL/6J鼠随机均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OIR组、OIR+0.9%氯化钠溶液组、OIR+rh EPO 10 IU组、OIR+rh EPO 50 IU组、OIR+rh EPO 100 IU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5组采用将7日龄鼠在(75±2)%的高氧环境中饲养5 d,随后转至正常空气中再饲养5 d的方法建立OIR模型。3~6组分别进行0.9%氯化钠溶液和rh EPO(10、50、100 IU)腹腔内注射,自生后7 d开始每日注射一次,共5 d。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法和HE染色法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VEGF、e NOS、n NOS mRNA和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视网膜中均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并可见血管的扩张、扭曲、闭塞;rh EPO治疗组中新生血管进一步增多,血管扩张更加显著。rh EPO的治疗加重了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并使视网膜组织中VEGF、e NOS、n NOS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外源性rh EPO加重了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使视网膜组织VEGF、e NOS和n NOS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春季角结膜炎(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VKC)中的表达,探讨VKC的发病机制.方法 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VKC结膜组,共6例,对照组为正常结膜组,共4例.取VKC眼术中切下增生的结膜组织及角巩膜缘处病变的球结膜组织,和角膜移植术中健康供体眼近角巩膜缘处的正常球结膜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VKC患者病变结膜组织和正常结膜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结膜组织中仅少量NF-κB表达,而VKC病变结膜组织中NF-κB的表达明显增高,后者的表达量约为前者的1.5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可能参与VKC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0引言先天性无虹膜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征为明显虹膜发育不良或缺如,还可伴有其他表皮中、外胚叶发育异常等。现将我院2010-05接诊的一家系2例同时伴有眼部六联征的病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先证者),女,47岁,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