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基础与现代时间医学理论有类似之处,探讨机体生理节律与针刺效应的关系有助于对子午流注针法作出更为合理的评价.本实验在观察小白鼠胃肠运动昼夜节律的基础上,选择其机能状态完全不同的时相,即峰值——兴奋相与谷值——抑制相进行电针,观察不同时辰(即不同生理状态或机能节律的不同时相)行针的效应,以探索生理节律的时相与针刺效应的关系,从而为深入研究子午流注针法寻求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3.
子、酉时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对“脾虚”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李永方,汤德安,施美芳(050082)我们曾观察了子、酉时分别电针足三里、三阴交两个穴位对正常及“脾虚”大鼠小肠D——木糖吸收机能的影响,发现这两个穴位的电针效应具有时辰差异...  相似文献   
4.
经络诊断是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一种中医诊断方法,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目的:测量健康人两侧同名经井穴电阻比值的范围,并将其作为标准,研究经络诊断在临床上是否存在一定的意义。方法:应用电阻比值测定仪对60例健康受试者的十二经脉同名经井穴电阻比值进行测定,并以其作为标准,与20例病人及3例更年期患者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t检验及信息熵分析。结果:通过对健康受试者的测定,发现其测量值正常范围在1.15~0.77之间;与病人及更年期患者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经统计学t检验及信息论中信息熵的分析,发现其与健康受试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对人体十二经脉井穴电阻比值的研究,可以认为经络诊断方法在临床诊断上存在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机体具有一个昼夜节律系统”。而针刺对这一节律系统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我们的实验,拟通过观察电针小白鼠“足三里”穴对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小白鼠胃肠运动昼夜节律的影响,以探索针刺调整节律的作用。实验选择了小白鼠消化道运动的峰值相位(亥时)及谷  相似文献   
6.
32名受试者分别进行自身对照,观察辰、酉两时辰艾灸足三里穴对胃电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足阳明胃经气血流注的辰时灸本经合穴足三里,胃电图振幅、频率的变化程度均大于非胃经气血流注的酉时灸同一穴位,其中振幅变化差异显著(P<0.05);灸后胃电图变化的性质,两时辰间无显著差异(P>0.5)。提示不同时辰施灸的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对照观察了巨刺、非巨刺、双侧针刺及不针刺情况下,对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家兔脑血流图(REG)的影响。实验采用夹闭一侧颈总动脉法,造成家兔急性脑缺血,于额顶部埋藏电极引导家兔 REG。结果表明:针刺对正常家兔脑血管有收缩作用(P<0.05);对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家兔脑血管有扩张作用(P<0.05)。其中巨刺法对于改善夹闭侧脑血流即时效应优于非巨刺法(P<0.05)。  相似文献   
8.
电针“梁门”穴治疗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探讨了电针“梁门”穴治疗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机制。结果表明:电针能抑制胶元纤维的过度增生而利于溃疡的愈合;改变了病理状态下胃粘膜 PG含量,从而起到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升高胃组织的SOD含量以阻止胃粘膜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和促进损伤的胃粘膜修复;使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增高,以增强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脏腑机能与时辰的关系,并进而为研究时间针灸法打下基础,我们在120只成年小白鼠观察了十二时辰胃排空及小肠推进运动的变化情况。实验参照Borella的方法。在严格保持食物的形、质、量完全同一的情况下,观察到十二时辰小白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运动里近似昼夜变动,符合Halberg教授研究的昼夜节律余  相似文献   
10.
<正>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和各位来宾: 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内容包括针灸作用、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和经、穴-脏腑相关。研究针灸作用原理的目的在于了解针灸作用的机制,掌握针灸作用的规律,以便正确估计针灸的宜忌,提高临床疗效。我国古代的临床实践已从宏观方面掌握了针灸作用的规律,现代研究则逐步地在向微观水平深入。近五年来,国内的研究由于突出了针灸的特点特色,引入了一些新技术,因而进展较大。现在我仅就个人所收集到的资料,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