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衰老大鼠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和老年雄性Wistar大鼠各12只,分为4组:成年假手术组、成年缺血再灌注组、老年假手术组和老年缺血再灌注组,每组6只,进行缺血30 min再灌注3 h。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半胱胺酸蛋白酶蛋白-3 (caspase-3)活性,化学发光法测定心肌组织总一氧化氮(NOx)含量,ELISA法检测心肌过氧亚硝基(ONOO~-)含量。结果老年组缺血再灌注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程度明显高于成年组,凋亡指数分别为(14.6±1.7)%、(1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活性:成年组为(340±32)μmol/mg,老年组为(436±35)μmol/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中NOx含量:成年缺血再灌注组、老年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成年假手术组的(2.1±0.2)、(4.4±0.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NOO~-含量:成年缺血再灌注组和老年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4.68±0.15)nmol/g、(7.25±0.18)nmo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大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增加,可能的原因是老年鼠心脏中NO的毒性衍生物ONOO~-含量增加,从而导致功能蛋白的硝基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损伤效应是否与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及其下游通路有关.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及后处理模型,检测心肌组织中HIF-1α及其下游基因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及cGMP的含量.结果 后处理缩小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梗面积[(27.30±4.16)%比 (36.00±5.29)%,P<0.01],减少心肌细胞凋亡(Caspase 3比活性:(1.85±0.50)比(3.79±0.64),P<0.01),上调心肌组织中HIF-1α表达[(5.76±0.55) 比(2.85±0.13),P<0.01)的同时,提高了iNOS的表达及其cGMP的含量.预先给予HIF-1α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DMOG使后处理心肌组织中HIF-1α表达进一步上调后,iNOS的表达及cGMP含量随之增加,同时后处理减轻心肌损伤的效应[心梗面积:(17.95±2.00)% 比 (27.30±4.16)%,P<0.01; Caspase3比活性:0.43±0.13比1.85±0.50,P<0.01]也进一步增强.结论 后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的效应可能与其激活心肌组织中HIF-1α-iNOS-cGMP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二甲基亚砜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砜(DMSO)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观察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血管张力的变化,探讨DMSO对血管的作用。结果高浓度DMSO可降低动脉环的基础张力;DMSO对去氧肾上腺素(PE)和KCl预收缩的血管环均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预处理血管环后,DMSO对PE预收缩的血管的舒张作用明显减弱。DMSO对PE诱发的依赖内钙释放和外钙内流的血管环收缩反应均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DMSO预处理可使CaCl2量效曲线右移。结论DMSO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及胞内的Ca^2+通道引起血管舒张。内皮源性的NOS通路可能部分参与DMSO诱导的血管舒张作用。  相似文献   
4.
H9c2细胞株在心肌缺氧/复氧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对H9e2细胞株进行缺氧/复氧,旨在引进一种操作、培养简便,可传代且功能与分离培养的原代细胞相似的大鼠心肌细胞株。方法培养的H9c2细胞随机均匀分为常氧对照组(NC组,6只)和缺氧/复氧组(H/R组,6只)。细胞置于含95%N2,5%CO2的三气培养箱内缺氧3h,置于含95%空气、5%CO2的CO2培养箱中进行复氧培养。台盼蓝染色记数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检测培养基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反映细胞损伤程度,并与在分离培养的乳鼠原代心肌细胞上进行的研究做对比。结果与常氧组相比,H9c2细胞缺氧/复氧处理后,存活率明显降低[(68.65±7.55)%比(91.95±9.13)%,P〈0.01],LDH漏出量增加[(132.38±24.07)U/L比(34.69±9.86)U/L,P〈0.01]。原代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处理后,LDH漏出量增加[(428.62±56.65)U/L比(116.02±23.01)U/L,P〈0.01]。结论H9c2细胞株具有与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相似的功能特性,易于分离培养,并可传代,在缺氧/复氧等实验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职业性接触锰电气焊工人的脑电图改变。方法:50例职业性接触锰电气焊工人在临床症状出现2a~27a后均经常规脑电图检查。结果:脑电图结果显示全部受检者中28例为正常(56%),边缘性(界限性)异常10例(20%),以及轻度异常12例(24%)。结论:脑电图检查对评价锰作业工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探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与抗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并观察该抗体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方法: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中的抗β1AR自身抗体;利用亲和层析法纯化心力衰竭大鼠抗体阳性血清中的IgG,观察该抗体IgG对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和成年大鼠心肌细胞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1) 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中抗β1AR自身抗体的阳性率(82.8%)和抗体滴度[1∶(67.3±2.4)]明显高于假手术组5%, [1∶(17.3±2.0)](P<0.01);(2) 纯化的抗体IgG既可增加乳鼠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还可增强成鼠心肌细胞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cAMP产生量增加。 结论:心力衰竭可以诱导大鼠血清中抗β1AR自身抗体的产生,该抗体具有激动剂样正性变时效应,可增强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提示该自身抗体可能通过β1AR-Gs-AC-cAMP-PKA信号通路对心脏产生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7.
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用1种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观察其能否逆转高脂血症大鼠的内皮功能障碍。方法: 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高脂血症组(HC,即溶剂对照组)及吡格列酮1.5 mg·kg-1·d-1组、3 mg·kg-1·d-1组、10 mg·kg-1·d-1组、20 mg·kg-1·d-1组(HC+PIO)。通过比较给予累积浓度的ACh(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和酸化NaNO2(非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后血管的舒张程度来反映血管内皮功能;使用MS2000生理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的参数(包括±dp/dtmax)来判定心脏功能。结果: (1)高脂血症可以导致严重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给予10-9-10-5 mol/L累积浓度的ACh后,高脂血症组血管张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血管最大舒张程度由99.78%±3.01%降低到50.51%±2.45%(P<0.01),而给予10-8-10-4 mol/L累积浓度的酸化NaNO2后,2组间的血管张力无明显差别(P>0.05);(2)吡格列酮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轻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失调,且10 mg·kg-1·d-1剂量组作用最明显;(3)吡格列酮在减轻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同时,也减轻了高脂血症大鼠心功能的损伤。结论: 吡格列酮可以直接减轻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可能会有效预防随后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8.
吡格列酮抗高脂血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多具有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脂质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TZDs),属胰岛素增敏剂,高选择性的激动PPARγ,临床已广泛用于2型糖尿  相似文献   
9.
作为指导教师在PBL教学中的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PBL教学法是近年兴起的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综合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阐述了作为指导教师在PBL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提出问题、分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加深对心力衰竭自身免疫机制的理解,研究了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β3肾上腺素受体(β3AR)自身抗体的产生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针对β3AR细胞外第2环的自身抗体,并观察了其生物效应。结果①实施腹主动脉缩窄术4周后,心力衰竭模型组大鼠心脏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明显增加,8周后心功能各项指标显著降低,并随时间进一步加重,光镜下显示心肌呈多灶性变性病变,发生严重胶原纤维化,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加,表明心力衰竭模型制备成功;②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清中β3AR自身抗体水平(吸光度值)在术后4周即明显升高,至8周时达峰值,保持至12周后,该抗体水平又开始下降。这表明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机体可产生β3AR自身抗体,并呈现产生、维持和自然消退的自我消长变化规律;③β3AR自身抗体对乳鼠心肌细胞跳动频率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该效应可被非特异性βAR拮抗剂bupranolol所阻断,但不能被特异性β1AR和β2AR拮抗剂nadolol所阻断,说明该负性变时效应主要是通过β3AR介导的。结论在心力衰竭过程中产生的β3AR自身抗体可能对心力衰竭的发展有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