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一)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虽然目前亚太地区尚无炎症性肠病(IBD)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但一系列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呈滞后现象。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仍较克罗恩病(CD)高。除地域差异外。在一些多民族国家中,IBD尚可见种族差异。亚太地区IBD的遗传背景有异于西方国家。如据报道该地区CD患者未检出NOD2/CARDI5变异。一般而言,该地区IBD患者的临床过程似不如西方国家严重。 亚太地区IBD的诊断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如缺乏IBD诊断金标准。存在多种小肠结肠炎,与IBD临床表现相似,使鉴别诊断特别困难。迄今为止,亚太地区IBD的诊断标准多采用西方国家的诊断标准。诊断必须逐步排除非IBD的小肠结肠炎。确诊应有典型的组织学表现。某些患者需借助随访和诊断性治疗才能确诊。进一步研究IBD发病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更好的诊断标记物。 亚太地区IBD的治疗亦存在特殊问题。由于诊断困难。IBD患者常未能及时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但该地区仍广泛采用药物治疗方案。结合西方指南和本地经验可制定类似的处理原则。以利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提倡逐级使用基于病变范围、活动性和严重度的阶梯式治疗方案。对不同病例采用综合性、个体化的方法。随着对IBD发病机制和亚太地区IBD独特性的深入理解。合理、实用的药物治疗指南和应用生物制剂治疗将改善该地区IBD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2.
CT影像评价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脊柱骨折的CT影像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4例脊柱外伤病例进行临床、X线片及CT分析。男性65例,女性19例,年龄17~69岁。结果:CT检查能准确揭示其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脊柱三柱结构,特别是椎管狭窄及椎管横截面积与骨片对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影像。结论:通过CT影像来判断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同时证明CT检查为重要谦宜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漏诊溃疡性结肠炎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漏诊情况,以期提高UC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省5家大型医院住院的360例UC,其中漏诊51例(14.17%)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漏诊率与全国流调结果基本一致。②单一内镜或组织学确诊比例偏低。③漏诊UC的好发部位以直、乙结肠多见,活动期为主,初发型最多。④性质未定的慢性结肠炎及感染性肠病是UC的重要鉴别诊断之一。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内镜及组织学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对UC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黛力新对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纳入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GER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埃索美拉唑40mg 1次/d治疗,治疗组加用黛力新1片2次/d,治疗时间均为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反流症状和睡眠障碍的RDQ和PSQ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和有效率差别。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平均RDQ积分为(27.18±4.57)分和(27.65±4.06)分,治疗后为(10.64±6.29)分和(14.91±5.27)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7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平均PSQI积分为(18.16±0.47)分和(17.92±1.09)分,治疗后为(6.85±1.34)分和(8.98±6.47)分,治疗后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治疗组和对照组无1例患者达到临床痊愈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6%,对照组为6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联合埃索美拉唑可有效改善GERD患者睡眠障碍,提高GERD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梁红亮  欧阳钦 《胃肠病学》2007,12(2):101-105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肠道病变不仅与上皮炎症和坏死有关,也与上皮细胞过度凋亡有关.目前观点认为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失衡在UC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可能参与了UC肠道炎症的调控。目的:观察小鼠噁唑酮结肠炎的疾病活动度、PPAR-γ的表达以及PPAR-γ与促炎因子和凋亡相关因子的关系,并以PPAR-γ配体吡格列酮进行干预,探讨PPAR-γ在实验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方法:将噁唑酮结肠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吡格列酮治疗组,每日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的体重和大便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分别于实验第10、11、12、13d处死小鼠,观察结肠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并计分,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PAR-γ、核因子(NF)-κB p65、Fas及其配体FasL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治疗组DAI和大体、组织学损伤计分的改善较模型组显著(P〈0.05);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治疗组PPAR-γ表达阳性率显著增高,NF-κB p65、Fas、FasL和caspase-3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PPAR-γ可抑制NF-κB活化和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其配体吡格列酮可促进PPAR-γ的表达,从而缓解结肠炎症,并可能具有抑制结肠上皮细胞过度凋亡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5-ASA和VSL#3对SW480细胞TLR4-NF-KB信号途径关键位点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W480细胞分为5组,4组以脂多糖(LPS)50ng/ml刺激24h,另一组仅加入无LPS的RMPI1640为对照组。刺激后,3组分别以罗格列酮(10μmol/L)、5-ASA(1mg/m1)和VSL#3(0.0lg/m1)干预2h。收集各组上清液,用WB法检测各组TLR4、NF-KB、PPARy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测量IL-8生成量。结果VSL#3明显减少11LR4表达,促进PPARy表达,抑制NF-KB活化;罗格列酮、5-ASA明显促进PPARy表达,阻止NF-KB活化,对TLR4基本无影响。LPS组IL-8生成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罗格列酮、5-ASA、VSL#3干预可明显降低IL-8生成量。结论TLR4-NF-KB信号途径是重要的信号通路,PPARy对这条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VSL#3通过同时降低,rLR4表达和增加PPAR7的表达,抑制NF-KB的活性,抑制这条信号通路,最终缓解炎症。罗格列酮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增加PPARy表达和促进其活性实现。PPAR1是5-AsA的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Ds)的作用已引起人们关注,由于对FGDs认识不足,所以抗抑郁药究竟是治疗FGDs合并的情感障碍还是作为二线药物尚不清楚。此文讨论FGDs能否视为情感障碍,并提出胃肠、情感与躯体疾病的模式,阐述抗抑郁药治疗FGDs的原理,并讨论此类药物的价值。作者认为FGDs是情感性障碍,抗抑郁药应为常规治疗。现在认为抗抑郁药有3种可能的作用模式:(1)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间接治疗情感失常,情绪的改善和FGDs症状的改善相关;(2)具有肠道“周围”作用,证据显示三环类药物可改善腹泻、恶心症状,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肝癌手术治疗的4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低重组(n=73,BMI<18.5 kg/m~2)、正常组(n=298,BMI 18.5~25.0 kg/m~2)与超重组(n=70,BMI≥25.0 kg/m~2)。分析不同BM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BMI与肝癌血管侵犯、三酰甘油、总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目、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血管侵犯、BMI均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正常组、超重组5年存活率均高于低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是影响肝癌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有利于提高其远期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9.
内脏高敏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梁红亮  杨曦  陈旭平  陈霞  付丹 《华西医学》2012,(11):1617-1620
目的研究经胃镜放置空肠营养管后行肠内营养对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营养状况和预防感染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因SAP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5例经胃镜放置空肠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27例进行传统的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营养状况、预防感染及器官衰竭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评分、血白细胞计数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器官衰竭和(或)局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是SAP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预防感染和器官衰竭的发生,促进营养状态的恢复,与TPN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经胃镜放置空肠营养管是实施EN的有效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