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复方乳酸钠注射液内毒素对鲎试剂的灵敏度试验 ,确定了鲎法检测复方乳酸钠注射液的可能性。方法 用鲎法对复方乳酸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进行检测。结果 复方乳酸钠注射液对鲎试剂凝集没有干扰作用 ,可用于标定灵敏度为 0 .5EU·ml-1的鲎试剂检测样品的细菌内毒素。结论 用鲎法检测复方乳酸钠注射液的热原可提高检测效率和灵敏度 ,对实际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碳酸氢钠注射液经高温灭菌后出现白色丝状沉淀现象 ,经反复实验证明是受金属离子污染所致。笔者采用不同的配制方法对其澄明度进行观察 ,结果报道如下。1 药品注射用碳酸氢钠 (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 ,生产许可证 :京XY2 0 0 10 2 2 4 )。 5 %碳酸氢钠注射液 (本院制剂 )。2 方法与结果2 .1 处方 注射用碳酸氢钠 5 0 g ,注射用水适量 ,全量 10 0 0ml。2 .2 制备2 .2 .1 制法一 取碳酸氢钠溶于适量冷注射用水中 ,再加冷注射用水至全量、搅匀、滤过 ,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使 pH值为 7.8~ 8.0 ,精滤、灌装 ,并以二氧化碳逐去容器的…  相似文献   
3.
碳酸氢钠注射液经高温灭菌后出现白色丝状沉淀现象,经反复实验证明是受金属离子污染所致.笔者采用不同的配制方法对其澄明度进行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银锌霜,并观察该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硬脂酸为乳化剂制成的基质加入磺胺嘧啶银和磺胺嘧啶锌制成乳膏剂,观察90例烧烫伤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临床观察90例Ⅱ°、Ⅲ°烧烫伤病人,有效率达100%。结论本制剂制备工艺合理,稠度适宜,易于涂布,吸水性好,质量可靠,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复方斑蝥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复方斑蝥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复方斑蝥注射液加化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复方斑蝥注射液加化疗,对照组单纯化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7%和46%(P〉0.05),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2%和54%(P〈0.01)。两组的不良反应相似,单纯化疗组的恶心呕吐(P〈0.05)、白细胞减少更多见(P〈0.01)。结论复方斑蝥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鼻咽癌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化疗所致的血液学毒性和消化道反应。  相似文献   
6.
输液不良反应原因的系统分析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不良反应的各种因素,以减少和控制发生率。方法:综合近年来有关报道及我院输液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结果: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有药物因素、输液操作因素、输液器及患者体质等因素。结论:全面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在系统控制输液不良反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为阿片纯受体激动剂,对脑和脊髓的阿片受体具有亲和力,镇痛作用类似吗啡,具有即释和控释双重作用,服药后1 h内其即释成分即发挥止痛作用,镇痛效果可延续达12 h之久.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进行了羟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各种不同程度癌症疼痛随机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为阿片纯受体激动剂,对脑和脊髓的阿片受体具有亲和力,镇痛作用类似吗啡,具有即释和控释双重作用,服药后1 h内其即释成分即发挥止痛作用,镇痛效果可延续达12 h之久.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进行了羟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各种不同程度癌症疼痛随机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羟考酮控释片治疗癌痛1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为阿片纯受体激动剂,对脑和脊髓的阿片受体具有亲和力,镇痛作用类似吗啡,具有即释和控释双重作用,服药后1 h内其即释成分即发挥止痛作用,镇痛效果可延续达12 h之久.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进行了羟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各种不同程度癌症疼痛随机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不同配制方法对碳酸氢钠注射液澄明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小岩 《广东药学》2003,13(2):3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