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3D-CTA和颅骨三维重建技术精确定位外侧裂开放位置及入路角度,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岁。术前均行3D-CTA和颅骨三维重建,将蝶骨嵴向颅中窝转折处作为骨性标记,参照该骨性标记确定动脉瘤位置,确定开放外侧裂位置及入路方向,进行分离外侧裂夹闭动脉瘤。结果 23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在开放外侧裂长度1.5~2.0 cm,以45度方向,分离外侧裂深度大约1.5 cm处顺利暴露动脉瘤、M1分叉部及M1末端,均被顺利夹闭,术后有复查头颅CTA,动脉瘤均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GOS评分均在4分以上。结论应用3D-CTA和颅骨三维重建技术,精确定位外侧裂开放位置及入路的角度,可以小范围开放外侧裂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一旦破裂出血,后果严重。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际上多个中心观察到颅内动脉瘤的家族聚集性,认为颅内动脉瘤是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的遗传病,运用遗传学中的连锁和关联分析研究了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易感基因,发现ELN、COL1A2、Versican等多个基因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有关,本文就此回顾了近年来国际上对颅内动脉瘤在遗传病因上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加深对颅内动脉瘤遗传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严重脑损伤后的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后的早期去骨瓣减压术与早期非手术组治疗效果。方法 2006-2008年我院收治30例严重颅脑损伤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将3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早期去骨瓣减压组16例,在伤后24h内行去骨瓣减压;早期非手术组14例患者给予20%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降压治疗,其中3例6d后出现脑疝,行急诊手术。半年后,按照哥拉斯预后评分给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早期去骨瓣减压组marshall分级平均3级,早期非手术组平均2级。早期手术组术后GOS 5分10例,GOS 4分6例,非手术组2例死亡,3例在6d后接受了晚期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12例幸存患者5例GOS 5分,4例GOS 4分,3例GOS 3分。结论对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于伤后数小时内行去骨瓣减压术可防止患者脑肿胀进一步的恶化,明显降低死亡率和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率。  相似文献   
4.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致死率、致残率高,预后不佳,本文就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预测,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依据,手术适应征、技巧、时机以及手术患者年龄的选择,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次综述。  相似文献   
5.
内皮损伤参与兔脑动脉瘤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结扎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导致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形成,探讨该过程中动脉分叉处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方法 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白兔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代偿性地提高基底动脉的血流,对照组行假手术.在结扎颈总动脉后的3个月内,通过多普勒监测基底动脉的血流.1.5、3个月后,获取兔基底动脉分叉部,采用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分叉部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结果 在第1次手术后的0、1、4、7、14、28、35、42、49、56、70、84 d后,采用多普勒测量观察到实验组基底动脉血流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在实验组中,首次结扎的1.5个月后,β-catenin仅表达在内皮细胞核,3个月后,在兔的基底动脉分叉处出现动脉瘤的早期阶段,并未见有β-catenin的表达.电镜下观察到结扎的1.5个月后的内皮细胞由梭形变成柱形,3个月后内皮细胞间出现裂缝,并出现细胞核边集.结论 内皮细胞的损伤诱发了脑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6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诊断情况分为手术组43例和非手术组2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死亡7例,占16.28%,非手术组死亡9例,占34.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比较:手术组优15例,良17例,差11例(其中包括7例死亡病例),非手术组优6例,良8例,差12例(其中包括9例死亡病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积极处理合并伤,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药学服务的开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120例,治疗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开展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而对照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则无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结果随访半年后,治疗组GOS评分[(13.52±6.01)分vs(9.24±5.14)分]、抗生素DDD值[(25.14±3.21)vs(32.64±4.52)]、抗生素比例(83.33% vs 100.00%)、总医疗节省费用[(36.25±2.51)万元vs(1.24±0.03)万元]、死亡率(21.67% vs 44.17%)和药物不良反应率(20.83% vs 3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 vs 58.8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开展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有助于改善疾病预后状况和经济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翼点入路脑颞肌粘连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1例大面积脑梗死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临床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35组)患者采用保守常规治疗,观察组(36例)患者予以改良翼点入路脑颞肌粘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生存率、死亡率以及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6.7%、33.3%、44.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2.9%、77.1%、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脑疝患者生存率30.0%,均未恢复良好致残,无脑疝患者生存率84.0%,恢复良好率64.0%,两组患者生存率、恢复良好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翼点入路脑颞肌粘连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突出,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Beta-连环蛋白(Beta-catenin)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及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脑动脉瘤标本中Beta-catenin的表达,同时将5例正常脑动脉组织作为对照。结果Beta-catenin在正常脑动脉壁表达阳性,平均分值3.0±0.0;未破裂动脉瘤中表达稍弱,平均分值2.1±0.3;破裂动脉瘤壁表达最低,平均分值1.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e-ta-catenin在颅内动脉瘤壁表达下降,在破裂动脉瘤壁仅有少量表达。Beta-catenin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宜春市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3年5月收治斜坡区硬膜外血肿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