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0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的发育变化会影响药物的处置和临床效果,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s, PBPK)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可用于预测儿童的血药浓度,并深入了解年龄依赖性生理差异对药物处置的影响。儿童PBPK(pediatric PBPK, P-PBPK)模型在过去十年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学术界、制药公司和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用PBPK模型进行儿童临床研究的例子,尽管如此, P-PBPK模型的数量及其预测性能仍然落后于成人模型。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药物在儿童和成人体内不同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分析了P-PBPK模型建立的一般原则,总结了常用的P-PBPK建模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实例,以期为建模软件在P-PBPK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立  白靖  曹德英 《中国药房》2011,(41):3883-3886
目的:研制盐酸双苯氟嗪(DH)单层芯渗透泵控释片,并考察各因素对其体外释放度的影响。方法:以醋酸纤维素等为包衣材料制备DH单层芯渗透泵控释片,采用相似因子(f2)法考察片芯中助溶剂的种类、致孔剂聚乙二醇6000用量及包衣增重各因素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确定最佳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各考察因素均为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f2值均小于60),确定酒石酸3%和;丁所二制酸3(批6制5∶剂13在0)1为2助h内溶释剂药,采速用率醋基酸本纤恒维定素,呈与现聚良乙好二的醇零60级00(释1放0∶特1)征混(合r=作0为.99包6衣3)膜。组结成论,:致DH孔单剂层用芯量渗为透1泵0%控,释包片衣工增艺重稳为定,符合控释片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分子量的聚氧化乙烯为助悬剂和膨胀剂,制备盐酸氨溴索推挽式渗透泵控释片.采用相似因子(f_2)为评价指标,考察含药层中助悬剂种类和助推层中膨胀剂种类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考察自制片的体外释放行为和释药机理,并考察其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表明,自制片零级释药特征明显(r=0.9921)、释药完全(90%).释药机理符合渗透泵原理且体外释放行为不受片芯直径、硬度、转速及释放介质pH的影响;体内外相关性良好(r=0.984 9).  相似文献   
4.
杨素芹  刘文惠  张继敏  曹德英 《河北医药》2011,33(23):3645-3646
近年来对黄芪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更多地集中在其对补气、利尿作用方面,其被用来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黄斑病变和动脉硬化症等。肾康超微粉胶囊包含了黄芪等十一味草药的复方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5.
化学类实验是药学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低碳环保理念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绿色化学实验改革,以重用、拒用、回收、再生、减量的5R原则为指导,设计了跨学科的链式实验,更新实验内容,改进试剂和仪器,对废弃物进行充分的回收再利用,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强化学生的环保思想,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水平和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中空栓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绝对生物利用度及注射给药的替代途径。方法取含药血浆200μl,用600μl冷甲醇沉淀蛋白后上清液进样分析。流动相:0.05 mol/L Na2HPO4(pH3.0,内含0.05 mol/L辛烷基磺酸钠)-乙腈=68∶32;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Ex 370 nm,Em 430 nm;进样量10~50μl;柱温为室温。取健康家兔10只,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为静脉注射组;第2组为伊立替康中空栓直肠给药组。静脉组于耳缘静脉注射伊立替康注射液60 mg,直肠给药组由直肠给予伊立替康中空栓2枚(160 mg)。给药后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按统计矩的非隔室动力学理论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以直肠给药组AUC比静脉注射组AUC,计算伊立替康中空栓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伊立替康体内HPLC法测得的回归方程为A=215.08C-312.90(r=0.999 7,n=6),伊立替康血药浓度在25~1 0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10 ng/ml。低、中、高三种浓度的日内精密度分别为4.54%、4.66%、2.96%;日间精密度分别为8.35%、5.44%、5.40%;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9.08%、90.23%、88.91%;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7.14%、96.76%、101.46%。伊立替康中空栓的Cmax为(3.065 3±0.178 6)μg/ml;AUC(0-inf)为(19.175 9±1.969 3)μg.h-1.ml-1;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1.34%。结论伊立替康中空栓剂直肠给药后,有一定的生物利用度,提示直肠给药有可能成为伊立替康的另一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7.
α_1-抗胰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用发色底物法测定α1-AT生物活性时,以正常人混合血浆为参考标准的血浆稀释度范围和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酶标仪测定抗胰蛋白酶与过量的胰蛋白酶反应后,剩余的胰蛋白酶与BAPNA发色反应的OD值(405nm),观察时间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优化正常人混合血浆(30人份)稀释度范围,建立并验证血浆标准曲线,同时观察几种物质对测定的影响。结果通过优化实验,血浆的稀释倍数在1/50~1/100之间有良好的线性;PEG4000、蔗糖、Tween80/TNBP(S/D)、辛酸钠等对活性测定无明显影响,而枸橼酸钠浓度>0.125mol/L,α1-AT生物活性测定结果偏高约20%。结论以正常人混合血浆为参考标准品,用酶标仪测定α1-AT的生物活性,快速、准确,方法稳定可靠,α1-AT制备过程中常用的几种物质,除枸橼酸钠外,对其活性测定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使患者用药更加方便、安全,试制了伊立替康中空栓,对其质量进行考查。方法制备伊立替康中空栓,每枚含伊立替康80 mg,并对伊立替康中空栓的融变时限、重量差异进行考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伊立替康中空栓样品中的伊立替康的含量。结果伊立替康中空栓的融变时限、重量差异均符合规定。采用HPLC法测得的回归方程为A=11.592C+0.802 4(r=1,n=6),伊立替康在5~200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0.2μg.ml-1。低、中、高3种浓度的日内精密度分别为1.57%、0.69%、1.42%;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44%、1.01%、1.5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65%、99.74%、100.58%。经稳定性试验,伊立替康供试品溶液在48 h内稳定。伊立替康中空栓5批样品中主药伊立替康含量均符合制剂含量要求。结论伊立替康中空栓制备方法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壳聚糖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的生物黏附性,阐明其促吸收机制,并考察纳米粒的细胞毒性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采用FITC标记胰岛素,复乳法制备普通PLGA纳米粒,壳聚糖包裹制备生物黏附性PLGA纳米粒。粒度及表面电位分析仪测量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 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通过测定胃肠道中胰岛素的总量评价纳米粒的生物黏附性,并采用MTT法评价PLGA纳米粒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纳米粒粒径均一,PLGA普通纳米粒及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24.7±11)和(136.6±13)nm,粒径差别不大,但壳聚糖包衣显著地增强了纳米粒的正电性,使得Zeta电位由负值(-1.67±0.05) mV逆转为正值(42.6±0.3)mV,并且提高了药物的包封率,由(46.67±1.82)%增至(52.73±2.96)%。生物黏附性纳米粒口服后胃肠道中胰岛素的总量显著高于普通纳米粒,3 h达到1.31倍。MTT法显示生物黏附性PLGA纳米粒及普通PLGA纳米粒在所考察的剂量范围内(≤25 mg·mL-1),均对细胞无特殊毒性。结论 壳聚糖修饰的PLGA生物黏附性纳米粒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药学专业认证制度始于1932年,迄今已有80年的发展历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我国的药学专业认证始于2007年,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通过对美国现行药学专业认证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我国正在开展的药学专业认证试点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