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及时开展免费线上“专家问诊”服务,眼科医师在线答疑以满足眼病诊疗需求。本研究对疫情期间眼科患者线上问诊的需求与模式进行分析,为眼科互联网诊疗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本研究分析了2020-02-01/03-15期间,使用中山眼科中心互联网医院“专家问诊”服务患者的基线特征。针对其中重复问诊的患者,随机抽取等量单次问诊患者作为对照,比较单次问诊与重复问诊患者的基线特征、就诊目的、疾病类型、眼病数量,并对患者问诊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期间“专家问诊”共线上服务患者9 831人次,其中单次问诊3 919人次,5 912人次来源于1 967人的重复问诊。随机抽取1 967名单次问诊者与上述重复问诊者对比,单次问诊与重复问诊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897, 0.482)。两组就诊目的均以“旧病复诊”占比最高(59.7%,64.9%)。从构成比上看,与单次问诊患者相比,重复问诊患者中,就诊目的为新发不适者较少,旧病复诊与术后复查者较多,眼表、眼底、葡萄膜疾病患者较多,患有两种及以上眼病者占比较多。回归分析显示屈光患者倾向单次问诊,而旧病复诊、术后短期复诊患者,眼底、葡萄膜疾病患者倾向重复问诊。旧病复诊、术后随访较新发不适患者重复问诊的次数更多; 晶状体与青光眼/疑似青光眼疾病重复问诊次数较少,眼表疾病重复问诊次数较多。

结论:疫情期间眼科患者线上就诊主要目的为旧病复诊。疾病种类、就诊目的与眼病数量均影响患者是否重复问诊及问诊次数,应根据患者的就诊需求与模式调整眼科不同亚专科线上接诊医生的数量与排班。互联网医疗对新发不适患者的诊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式之一,术中角膜基质层切削、负压吸引等操作可能导致术后眼前节形态和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对术眼会带来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目的 探讨LASIK对眼前节形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方法 采用等距抽样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于重庆明达眼科接受LASIK患者31例59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为(24.52±8.41)岁,术眼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96±3.75)D.分别于LASIK术前及术后1、3、6个月采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等参数,采用A型超声测量晶状体厚度(LT).以角膜4 mm半径平面为界限将前房分为前、后2段,计算矢高段前房深度(Sag4mmACD)(即角膜后表面顶点至角膜4 mm半径平面高度)和残余前房深度(RACD)(即角膜4 mm半径平面至晶状体前表面高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估ACD与RACD和L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术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CA、ACV、ACD、RACD和LT测量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19,P<0.05;F=11.596,P<0.05;F=24.045,P<0.01;F=16.087,P<0.05;F=15.333,P<0.01),术眼术后1~6个月ACA、ACV、ACD、RACD测量值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ag4mmACD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眼术后各时间点LT值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CD与RACD均呈显著正相关(r=0.976、0.824、0.724、0.938,均P<0.01);术后3个月和6个月术眼LT值与ACD值均呈明显负相关(r=-0.344,P<0.01;r=-0.363,P<0.01). 结论 近视眼LASIK术后ACD变浅,ACD变化区域主要为角膜4 mm半径平面至晶状体前表面,该变化可能与术后视近时调节力增强致LT增加使晶状体前表面前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屈光度、角膜前表面像差及全眼像差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于重庆明达眼科门诊部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部分近视患者74例(144眼),对该部分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综合验光仪确定患者屈光度并计算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利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和WaveScan波前像差仪分别确定6 mm瞳孔直径时角膜前表面及全眼的总像差(all order aberration,AOA)、总高阶像差(high order aberration,HOA)、总彗差(co-ma aberration,Coma)、总三叶草(trefoil aberration,Trefoil)、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Spherical)、垂直彗差(vertical coma,Z3-1)、水平彗差(horizontal coma,Z31)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标准均为?琢=0.05。结果:全眼高阶像差部分中HOA、Coma、Trefoil及Spherical均明显小于角膜前表面对应的高阶像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Z3-1、Z31与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E将所有纳入144眼分为SE≤-6.00 D组(89眼)和SE>-6.00 D组(55眼),SE≤-6.00 D组和SE>-6.00 D组屈光度与角膜前表面各像差均无相关性(屈光度与角膜前表面像差AOA、HOA、Coma、Trefoil、Spherical、Z3-1、Z31相关系数r:SE≤-6.00 D组分别为-0.086、0.074、0.060、0.066、0.054、0.112、-0.069,均P>0.05;SE>-6.00 D组分别为0.522、0.827、0.975、0.497、0.106、0.148、0.226,均P>0.05),而与全眼AOA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SE≤-6.00 D组r=0.741、SE>-6.00 D组r=0.962,均P<0.01);当SE>-6.00 D时屈光度与全眼Spherical呈正相关(r=0.346,P<0.05)。结论:近视眼患者眼内高阶像差中的HOA、Coma、Trefoil及Spherical对角膜前表面对应的高阶像差有抵消作用,可降低全眼像差,Z3-1、Z31对角膜前表面对应的高阶像差既有抵消作用又有叠加作用;屈光度对全眼像差的低阶部分及高阶像差中的球差部分影响显著而对角膜像差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介绍波前像差的基本概念、分类、评价方法及临床应用。波前像差技术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关注的一项新技术,它不仅可用于检查屈光手术前后眼像差的改变,还可以指导个体化切削,提高屈光术后的视觉质量。另外,该技术还可用于评估白内障、青光眼以及其它角膜手术后的波前像差的改变和用于视光学及视觉研究领域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玻璃体液对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cells,HRCECs)和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al epithelial cells,RPE)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HRCECs和RPE细胞,鉴定并传至第3代,再分别培养在1:8、1:4、1:2(玻璃体液在总培养液中的体积比)的人玻璃体条件培养液(vitreous-conditioned medium,VCM)中,其中VCM分为有无血清2组,在不同作用时间(24~72h),采用四唑盐(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VCM对人HRCECs和RPE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 在有血清时.与对照组比较,1:4、1:2的VCM在培养的各时间段对HRCECs的抑增生作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RPE细胞和混合细胞(HRCECs和RPE混合1:1)的促增生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无血清时与对照组比较,1:4VCM组在培养60、72h时以及1:2VCM组在培养24h,RPE细胞的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2VCM组在培养48、印、72h时RPE细胞的增生差异有非常统计学意义(P<0.01);1:2VCM组在培养各时间段混合细胞的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表现为促增生效应.结论 一定体积分数的人VCM抑制HRCECs的增生,但明显促进人RPE细胞以及混合细胞的增生,提示玻璃体中RPE细胞浸润是加重外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眼内血管增生性疾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StarEyes 900(万灵帮桥,中国)与IOLMaster 500(蔡司,德国)2种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健康受试者眼部参数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21年6月至7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行眼部检查的62例健康受试者共124只眼,分别通过StarEyes 900与IOLMaster ...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the anterior segment configuration after clear corneal incision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foldable intraocular lens (IOL) implantation with slit-lamp-adapte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L-OCT). Methods In prospective consecutive case series, clear corneal incision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foldable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ere performed in 44 eyes of 40 patients. The changes of the anterior segment configuration were performed by SL-OCT before and 1 day, 1 week, 2 weeks and 1 month after surgery. SPSS 16.0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Results For all patients, the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 and the incisional corneal thickness (IC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1 day after surgery ( CCT increased 99. 59 μm, ICT increased 234. 57 μm;P = O. 490). At 1 month, the CCT almost had returned to baseline, but the ICT had been ticker about 19. 25 μm than baseline (P=0. 001) . The measurements of ACD, AODS00, AOD750, TISAS00, TISA750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1 day after surgery. Although the ACD had no changes within 2 weeks( all P <0.05), it had been not stable. The changes of the width of the anterior chamber had been stable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surgery ( all P>0. 05). Conclusion The SL-OCT could impersonality and quantificationally evaluate the anterior segment changes induced by cataract surgery.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动态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角膜缘松解对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9年11 ~ 12月在中山眼科中心住院的35例(37只眼)白内障患者;依据术前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检测角膜散光的结果,分为对照组15例(15只眼,角膜散光< 1.5 m-1)和干预组20例(22只眼,角膜散光≥ 1.5 m-1;干预组于最陡角膜散光轴向上做一对角膜缘松解切口,同时按常规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而对照组仅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分别于术后1 ;1周;1月;3月观察两组角膜散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改善,同时根据IOL-Master的检测结果,术前对照组及干预组角膜平均散光(m-1)分别为0.56 ± 0.23;2.44 ± 0.79;术后1天;1周;1月;3月对照组角膜平均散光分别为0.52 ± 0.18;0.46 ± 0.14;0.50 ± 0.19;0.49 ± 0.12,干预组角膜平均散光分别为0.96 ± 0.49;0.90 ± 0.45;1.12 ± 0.46;1.13 ± 0.43&#65377;统计学分析显示对照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无明显变化,干预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散光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但术后1月;3月与术后1周相比,角膜散光矫正效果有所回退;【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角膜缘松解是矫正白内障术前散光的一种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聚焦超声(focused ultrasound,FU)热效应对兔眼角膜进行辐照,观察其生物效应的变化。方法:13只新西兰兔(26眼)根据辐照功率及辐照角膜直径的不同随机分为A、B、C组。设计A组辐照功率为1 W,辐照角膜直径为9 mm;B组辐照功率为1.5 W,辐照角膜直径为9 mm;C组辐照功率为1 W,辐照角膜直径为7 mm。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10 d、1月、2、3月对术眼进行裂隙灯、自动验光仪、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仪及非接触眼压的检查及记录。结果:术后即刻24眼(92.3%)角膜辐照区上皮缺损,术后3 d 26眼(100%)角膜上皮完整。角膜中央曲率于术后1月开始降低,随观察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屈光度术后呈正向增加趋势,向远视方向发展,与角膜中央曲率变化趋势一致。非接触眼压术后3、10 d降低,术后1、2、3月恢复到术前水平。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辐照兔眼周边角膜引起角膜中央曲率降低。FU应用于兔眼角膜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波前像差在眼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波前像差的基本概念、分类、评价方法及临床应用。波前像差技术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关注的一项新技术,它不仅可用于检查屈光手术前后眼像差的改变,还可以指导个体化切削,提高屈光术后的视觉质量。另外,该技术还可用于评估白内障、青光眼以及其它角膜手术后的波前像差的改变和用于视光学及视觉研究领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