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微肿痛贴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对血清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行超微肿痛贴外敷配合腰椎牵引法治疗。10d为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日本骨科协会腰痛功能评价表评分(JOA)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TNF-α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均比对照组高,VAS评分及血清TNF-α比对照组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意义(P<0.05)。结论:采取超微肿痛贴外敷并配合牵引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也明显降低了血清中TNF-α的含量,其效果优于单纯腰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侧+单侧下肢淋巴显像诊断乳糜反流性淋巴水肿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6例临床诊断为乳糜反流性淋巴水肿患者的显像结果。双下肢显像于患者双足第1、2及4、5趾间皮下缓慢注射99Tcm-右旋糖酐(99Tcm-DX),分别于10 min、1、3、6 h行从足到头的全身动态显像,观察患者双下肢淋巴管、双腹股沟、髂、腰淋巴结、胸导管及静脉角的显影情况;间隔1~7天后,于健侧足部第1、2及4、5趾间皮下缓慢注射99Tcm-DX,重点观察患侧下肢是否有显像剂出现。结果 双下肢淋巴显像显示56例患者(58侧患肢)中,48侧(48/58,82.76%)患肢淋巴管结构异常;38侧(38/58,65.52%)肢体腹股沟、髂、腰淋巴结显影数量减少或未显影;34例(34/56,60.71%)左静脉角显影出现不同程度的梗阻征象。单侧下肢显像显示58侧患肢经对侧注药后,反流部位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显像剂出现。结论 双侧+单侧下肢淋巴显像可以直接、无创且动态显示乳糜反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RGD肽二聚体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在荷B16黑色素瘤细胞小鼠动物模型体内的分布及显像研究.方法 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cRGD肽二聚体对B16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直接标记法标记99 Tcm-c(RGD)2.建立荷B16黑色素瘤株动物模型,待肿瘤体积为1.0 ~ 1.5cm3左右时,分别于30min、1h、2h、3h、4h、5h及6h时,进行荷瘤鼠体内生物分布及动态显像研究.结果 cRGD肽二聚体浓度为500mg/L、作用48h时,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室温下、ρ(SnCl2·2H20)=1 g/L、反应时间为30 min时,99Tcm-c(RGD)2的标记率可达(87.42±3.21)%,标记产物经Sephadex G10分离纯化后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静脉注射后30min行小鼠全身SPECT显像,肿瘤部位可见明显显像剂聚集,但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较低;延迟至6小时肿瘤仍清晰可见,且随时间延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增高,此时肿瘤/血液为2.15±0.24,肿瘤/肌肉为5.07 ±0.03.结论 该结构cRGD肽二聚体对B16黑色素瘤细胞株具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且动物体内肿瘤组织摄取率高,显像清晰,证明其可进一步应用于聚合物多肽靶向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18 F-FDG PET/CT在口腔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经病理证实的术前行PET/CT检查的口腔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进行TNM分期和组织学分化分级,并探讨FDG摄取与口腔癌分化和分期的关系.对术前PET/CT检查结果分期并与术后临床TNM分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诊断患者多为晚期(33/83),病变多位于舌部(28/83).口腔鳞状细胞癌分化良好、中分化、低分化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性肿瘤体积(MTV)和总病变糖酵解(TL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患者(Ⅲ~Ⅳ期)的SUVmax、MTV和TLG显著高于早期患者(Ⅰ~Ⅱ期)(P<0.05).术前PET/CT结果与术后临床TNM分期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0.845).PET/CT对口腔癌分期的准确性为89.2%.结论 SUVmax、MTV和TLG与口腔癌的临床TNM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PET/CT对口腔癌的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淋巴显像评估妇科肿瘤治疗后下肢淋巴系统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妇科肿瘤治疗后淋巴水肿患者淋巴显像的影像特点,建立评估下肢淋巴系统损伤的方法。方法166例连续陛病例(332个肢体)双足第1,2趾间皮下注射99Tcm-DX111—185MBq(0.1~0.15m1)后行淋巴显像。根据显像结果,以淋巴管完整程度和淋巴皮下返流状况为指标,将下肢淋巴系统损伤分为0,1,2和3级。根据国际淋巴学会淋巴水肿临床分期标准,将淋巴水肿分为0,I,Ⅱa,Ⅱb和Ⅲ期。列联表,检验比较2种分类方法间的相关关系。矿检验分析淋巴系统损伤分级的临床特征。结果妇科肿瘤治疗后患者淋巴显像表现包括:下肢、盆腔和腹腔区域的淋巴管中断、皮下淋巴返流、淋巴管和淋巴结不显影、淋巴囊肿和淋巴瘘等。332个肢体,水肿分期为0,I,Ⅱa,Ⅱb和Ⅲ期的分别为65(19.6%),71(21.4%),131(39.5%),62(18.7%)和3(0.9%)个,淋巴显像损伤分级为0,1,2和3级的数量分别为36(10.8%),79(23.8%),116(34.9%)和101(30.4%)个。统计学分析表明,2者间有良好的相关性(x2=313.483,P〈0.001)。临床分析表明,2和3级损伤所占比例放疗组高于非放疗组,分别为70.5%(158/224)和54.6%(59/108),x2=9.662,P=0.022;有丹毒病史者3级损伤比例也高于无丹毒者,分别为73.1%(38/52)和43.9%(50/144),x2=12.238,P〈0.001。随着淋巴水肿病程进展,3级损伤肢体数所占百分比逐渐增高、病程〈1.5年者为36.6%(34/93),病程1.5~5年者为72.3%(34/47),病程〉5年者为76.9%(20/26)(x2=23.123,P〈0.001)。不同类型妇科肿瘤(x2=4.000,P=0.676)、是否化疗(x2=0.411,P=0.938)对淋巴系统损伤分级无明显影响。结论淋巴显像损伤分级方法有助于评估妇科肿瘤治疗后患者的淋巴系统损伤程度,可为治疗后淋巴水肿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52例长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进行了分析: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50例开放性骨折仅有4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骨不连;临床愈合时间最长120天、最短30天、平均62天;疗效属优者205例、良者25例,优良率为91.28%。作者认为,对所有不稳定性骨折、前臂骨折闭合复位影响旋转和下肢骨折整复后难以达到功能位者,均可视为内固定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后踝骨折进行分类。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入院患者进行物理检查。主要是对初次X线片进行测量、归纳,44例根据手术所见。结果:通过对175例后踝骨折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由后向前向下的冲力及足剧烈内翻或外翻产生的扭矩应力。距骨撞击后踝和下胫腓后韧带牵拉所致。依据:①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②后踝骨折移位的特点;③骨折波及关节面的损伤程度;④是否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及踝穴的稳定状况,将后踝骨折分为4度。并应用于临床。应用本分类标准治疗175例后踝骨折。取得了95.6%的优良率。结论:对后踝骨折实行分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勇  文哲  李卫  江凌  朱晓兰 《现代医学》2004,32(5):317-3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 72例接受99Tcm MIBI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病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冠心病组的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冠心病高危组显著高于冠心病低危组 (P <0 .0 1) ;随着冠心病危险度的增高 ,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斑块大小增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危险度分级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颈动脉超声可为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度的评价提供无创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文哲  刘璐  童冠圣  刘勇 《中华核医学杂志》2004,24(6):332-332,i001
患者女,68岁,全身多发性骨折、骨痛,临床拟诊骨质疏松,多方就治13年,效不佳。该患者于13年前因走路不慎摔倒,诊断耻骨骨折,后逐渐出现双腿进行性无力、骨痛,双下肢不能承重;9个月前,又因轻微外力而致右侧耻骨和右尺桡骨骨折且骨痛症状明显加重,不能站立,来本科进行骨密度检查。体格检查:消瘦,弓背,“O”形腿,双髋部压痛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