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及瑞舒伐他汀钙干预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01—2011—07我院收治的12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前均检测hsCRP。61例为观察组,造影结果为三支血管狭窄程度均〉20.0%,病变长度均〉20.0mm;予以瑞舒伐他汀钙10mg/d治疗12月。61例为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完全正常。比较两组间hsCRP表达水平及观察组治疗后hsCRP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hsCRP分别为(5.39±2.81)mg/L和(1.39±0.62)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血清hsCRP分别降至(3.54±0.73)mg/L和(1.98±0.44)mg/L,治疗后hsCRP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sCRP在DCA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显著降低hsCRP表达水平,从而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和苯那普利联用与应用其中任一单药治疗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95例临床确诊的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服用苯那普利10~20 mg/d为苯那普利组(n=31);服用坎地沙坦4~8 mg/d为坎地沙坦组(n=32);服用苯那普利10 mg/d+坎地沙坦4 mg/d为苯那普利+坎地沙坦组(n=32).疗程8周,治疗前后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收缩压、舒张压、血浆内皮素-1(ET-1)、血浆一氧化氮(NO)、血肌酐、血钾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在治疗8周后A/C值、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血浆NO增加、血浆ET-1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8周后苯那普利+坎地沙坦组A/C、ET-1水平较苯那普利组或坎地沙坦组降低更明显(P<0.05),而NO则增加更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血肌酐、血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和坎地沙坦联合治疗比单药治疗更能减少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有益作用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与福辛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on enzyme 2,ACE2)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替米沙坦组,福辛普利组,替米沙坦与福辛普利联用组;手术前后各用药2周:免疫组化检测梗死后2周ACE2蛋白表达;RT-PCR检测梗死后2周ACE2 mRNA表达.结果:心肌梗死后2周ACE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替米沙坦,福辛普利组ACE2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增加,联合用药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单药组).心肌梗死后2周ACE2 mRNA未见明显增加,替米沙坦组ACE2 mRNA表达显著增加,福辛普利组和联用药组ACE2 mRNA表达未见明显增加.结论:替米沙坦,福辛普利均能增加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CE2的表达,联合用药不比单用更能增加ACE2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的预测价值.方法 至2015年10月10日至2016年8月10日,连续入选该科收治的347例冠心病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使用En-do-PAT无创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技术检测RHI.根据RHI结果分组,RHI≥1.67为对照组,RHI<1.67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生率、因心绞痛再次住院率、心绞痛发作频次和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17.04%和3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因心绞痛再次住院发生率分别2.22%和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心绞痛发作大于或等于5次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心绞痛持续平均时间分别为(6.39±2.68)min和(8.67士2.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yntax≥23分、RHI<1.67是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危险因素(OR =2.265,95%CI:1.354~3.787,P=0.002;OR=2.110,95%CI:1.228~3.628,P=0.007).结论 RHI降低与PCI术后再发心绞痛密切相关,增加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因心绞痛再次住院率、心绞痛发作频次和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他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独立于降脂、控制血压以外的血管保护作用[1]。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他汀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正性相关,同时提示了血管内皮祖细胞在增强血管再生和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7.
窦房结功能不全是临床上常见的起搏器适应证,临床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新近一些国外文献称为窦房结病。从致心律失常机制看,窦房结病既可以是窦房结内冲动形成障碍,也可以是冲动传至周边组织障碍,甚或两者兼而有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等所致缓慢型心律失常是窦房结病最常见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动脉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和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水平,探讨RHI在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冠心病病情评估、调脂治疗评价、预后评估提供临床手段.方法 选取2015年9-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患者195例,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61岁,中位年龄60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9例)及对照组(66例).冠心病组进一步按照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脉协同研究积分法(SYNTAX积分)分为低积分组、中积分组和高积分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的EPCs,并使用外周血管内皮张力计Endo-PAT2000检测受试人群动脉RHI,比较RHI和EPCs评价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外周血中EPCs数量显著减少,RHI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EPCs水平与动脉RHI呈显著正相关趋势(r =0.269,P<0.05).各冠心病亚组中,中、高积分组较低积分组EPCs水平与RHI显著降低(P<0.05).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吸烟可影响RHI和循环EPCs水平(P<0.05),糖尿病是影响RHI的主效应因素.结论 RHI因其操作便利、无创,可直观反映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可靠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评价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方面较循环EPCs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 与非阻塞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on-obstructiv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obACS) 患者中远期心脏不良事件(cardiac adverse events, AEs) 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7月NobACS住院患者290例,依据RHI是否< 1. 67分为内皮功能障碍(abnormal endothelial function,AEF) 组166例,内皮功能正常(normal endothelial function,NEF) 组124例,随访(14. 0 ± 4. 5) 个月,记录AEs,包括全因死亡、缺血性卒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因心血管事件再次住院,通过生存分析比较两组AEs事件的差异.结果 AEF组、NEF组分别失访10例、7例.共有59例AEs事件发生.与NEF组比较,AEF组因心血管事件再次住院率显著升高(P<0. 05),全因死亡、缺血性卒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总AEs事件率显著升高(P<0. 01)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RHI <1. 67(校正后HR = 2. 20, 95%CI = 1. 24 ~ 3. 92,P<0. 01) 是AEs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RHI可用于NobACS患者的中远期预后判断,RHI<1. 67是NobACS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03年,心电图机的发明者Einthoven就注意到了心电图的间隔q波现象[1].1916年,Lewis在<脊椎动物心脏兴奋的扩布过程>一文中就指出室间隔左上部的早期激动产生间隔q波.Lewis在这篇长达106页的研究论文中,还指出"常见形式束支传导阻滞"(即后来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时,间隔q波缺失[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