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轴索损伤的影响。方法:以豚鼠全脊髓匀浆(GPSCH)免疫大鼠建立EAE模型。治疗组给予米诺环素而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免疫组化检测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的表达。结果:细胞数,脊髓模型组高于治疗组而对照组最低(P<0.05),大脑和脑干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光密度,脊髓模型组高于另两组(P<0.05),大脑和脑干模型组高于治疗组而对照组最低(P<0.05)。结论:米诺环素可以抑制β-App的表达,可能对EAE轴索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淫羊藿多糖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免疫佐剂活性。方法淫羊藿多糖G1和G4,生理盐水分别与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配伍免疫小鼠,初次免疫后2周收集小鼠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体的滴度;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A测定IFN-γ和IL-4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脾淋巴细胞CD4+、CD8+、CD3+和CD19+亚群。结果初次免疫后,淫羊藿多糖G1和G4能显著提高免疫小鼠血清的抗体滴度;能明显增强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可以显著提高脾淋巴细胞CD4+、CD8+和CD3+的含量及CD3+/CD19+的比值,诱导分泌IFN-γ的水平升高。结论淫羊藿多糖可增强小鼠对H1N1的免疫应答,可以作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一种新型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3.
7种植物多糖对小鼠卵清蛋白免疫反应的佐剂活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和筛选具有较好佐剂功能的天然多糖。方法自中药提取当归多糖、黄芪多糖、板蓝根多糖、茯苓多糖、黄精多糖、枸杞多糖和淫羊藿多糖。苯酚硫酸法测总糖含量;间羟联苯法分析糖醛酸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分子量分布。按照分组,每只BALB/c小鼠肌内注射60μg卵清蛋白(OVA),OVA+0.1mg氢氧化铝,OVA+1mg多糖,OVA+生理盐水,并分别在第1,28和58天进行3次注射,在第21,52,70天采血,测定血清OVA抗体滴度。结果 7种多糖中的总糖含量为板蓝根总糖,65.41%;当归总糖,30.88%;黄芪总糖,43.70%;黄精总糖,48.88%;茯苓总糖,58.68%;枸杞总糖,45.83%;淫羊藿总糖,32.60%;总糖中糖醛酸含量为板蓝根糖醛酸,13.36%;当归糖醛酸,19.73%;黄芪糖醛酸,6.53%;黄精糖醛酸,5.96%;茯苓糖醛酸,1.96%;枸杞糖醛酸,8.96%;淫羊藿糖醛酸,7.53%。7种多糖表现出不同的分子质量分布特征。初次免疫,7种多糖和铝佐剂均未激活小鼠血清OVA抗体产生;在第2次免疫后,淫羊藿多糖佐剂组产生较高滴度的抗体,达到1:105;第3次免疫后淫羊藿多糖佐剂组抗体滴度进一步提高,板蓝根多糖、当归多糖及茯苓多糖佐剂组的OVA特异性抗体滴度均达到1:105,与OVA+0.1mg氢氧化铝及OVA+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板蓝根多糖、当归多糖、茯苓多糖及淫羊藿多糖均具有很好的佐剂作用,特别是淫羊藿多糖具有较强的激发体液免疫活性。多糖有望成为候选的新型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和比较全国不同省份或地区淫羊藿药材总多糖的理化性质,为淫羊藿佐剂多糖的开发提供药材产地选择依据.方法 采用50℃条件进行水浸提、醇沉、透析和冷冻干燥获得总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含量,间羟联苯法测定糖醛酸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糖醇乙酸酯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单糖组成.结果 不同产地的淫羊藿总多糖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陕西、湖南和吉林淫羊藿总多糖的得率较高,四川、湖南和吉林淫羊藿总多糖的糖含量较高,湖南、吉林和河南淫羊藿总多糖的糖醛酸含量较高,总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相近,单糖组成差异较大,特别是半乳糖、甘露糖和阿拉伯糖的含量差异较大.结论 不同产地的淫羊藿药材的总多糖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种属基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依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分为单发腔梗组39例,多发腔梗合并脑白质病变组44例,并选取经头颅磁共振检查无异常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各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测定,并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影像学病灶增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发腔梗组、多发腔梗合并脑白质病变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影像学病灶增多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变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存在变化,可能是其自我保护机制之一,且这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强度与脑小血管病病灶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尿酸水平及相关生活环境因素与脑小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性别及年龄1:1匹配,入组病例及对照组各400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人口学以及吸烟、饮酒、运动等生活环境信息,并采集生化样本资料,分析血尿酸水平及其环境因素联合作用下对脑小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较高的血尿酸水平能降低脑小血管病发病风险(OR=0.40,95%CI 0.26~0.64),按照性别分组后,这一相关性仍存在。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不吸烟人群(OR=0.53,95%CI 0.38~0.79)、不饮酒人群(OR=0.49,95%CI 0.36~0.79)和运动时间超过1h/d的人群(OR=0.52,95%CI 0.36~0.78)中脑小血管病的发病风险降低,而在吸烟、饮酒人群中和运动时间小于1h/d的人群中,高尿酸水平并不能显著降低脑小血管病发病风险。结论高尿酸水平能降低脑小血管病的发病风险,生活环境因素可能促进了血尿酸对脑小血管病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是最常见的生理反应之一,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力。近年来康复专家和体育学家一直在寻找能提高竞技能力、延缓或加速消除疲劳的,并且毒副作用小的天然药物。大量研究表明中草药中的多糖成分有抗疲劳活性。这些多糖能显著提高运动能力,延缓疲劳,同时还能改善动物的生理状态。本文拟对这些具有抗疲劳活性的天然多糖进行归纳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