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
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移植到裸鼠体内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在裸鼠体内分化情况,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EPCs;Hoechst33342标记原代(第10天)的EPCs注射到裸鼠背部两侧皮下,观测注射部位的变化及生成物的大小;移植第50天,剥离EPCs形成的皮下肿物,HE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CD31、Flk1、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裸鼠皮下接种EPCs第20天,形成(0.13±0.018)cm2球形皮下肿物,逐渐增大,第40天开始处于生长平台期;HE染色组织内有管腔样结构、肌肉样组织及脂肪样细胞,同视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Hoechst标记的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oechst标记细胞抗原CD31、Flk1、CD34表达阳性。结论:大鼠骨髓EPCs移植到裸鼠体内一部分分化为内皮样细胞,并形成管腔样结构,另一部分分化为非内皮系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内皮祖细胞( EPCs)对神经胶质瘤的作用,为深入研究神经胶质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建立荷瘤裸鼠动物模型,裸鼠设计同体对照,实验组注射胶质瘤C6细胞与大鼠EPCs的等比混合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C6细胞悬液,每隔2d观测并记录肿瘤生长情况;第27天处死动物,剥离肿瘤,观测肿瘤大小和质量,H-E及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肿瘤组织内含CD31阳性细胞的管腔样结构的数目,反映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免疫荧光观测EPCs是否参与神经胶质瘤血管新生.结果:细胞接种后第9天肉眼观察裸鼠皮下肿物,实验组肿物大小为(0.1±0.029)cm3,对照组(0.09±0.024)cm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肿瘤逐渐增大,第15天时实验组肿瘤(0.21±0.042)cm3大于对照组(0.17±0.026)cm3;第27天时处死动物,实验组肿瘤质量(17.56±1.30)g大于对照组(11.24±1.16)g.H-E染色显示,两组神经胶质瘤细胞较为密集,局部有血管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显示,实验组MVD值(30±1.2)个/视野多于对照组(18±1.01)个/视野.免疫荧光显示,肿瘤组织局部有大鼠骨髓EPCs.结论:骨髓EPCs能促进C6胶质瘤生长.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祖细胞是一类能够迁移、增殖,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们不仅参与胚胎发育过程的血管发生及血管新生,与出生后的血管发生及血管新生也有密切关系.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肿瘤血管新生,而肿瘤新生血管系统对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起关键作用,本文对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其在肿瘤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二次贴壁法体外扩增培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观测细胞增殖能力;免疫化学检测细胞CD133、CD34、Flk1、CD31的表达;三维培养细胞并观察其体外成血管能力。结果:细胞培养第4天集落样生长,呈圆形或梭形;第10天细胞长满瓶底,呈鹅卵石样外观。原代血管内皮祖细胞CD133、CD34、Flk1均表达阳性;第2代细胞CD34、CD31、Flk1均表达阳性,CD133表达阴性。三维培养第2代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胶原内有"出芽式"生长现象及管腔样结构形成。结论:体外扩增法可以从骨髓中分离培养出内皮祖细胞,三维培养发现其具有体外成血管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