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疗效及价值。方法 39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治疗的患者,依据患者的病情分别采取手术切除、肝动脉结扎、肝动脉结扎+肿瘤切除、射频消融术等外科治疗,根据临床资料、不同的术式及预后分析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肿瘤直径2.3~12.5 mm,平均6.9 mm。术后病理均为肝细胞性肝癌。术后15例患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1例1周内死于肝肾综合征,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2例术后患者出现胆瘘,经积极非手术治愈。1例出现肝脓肿,2例出现膈下脓肿,行穿刺经非手术治愈。出院后随访,2例手术后2个月死亡,5例手术后4个月死亡,13例术后6个月死亡,8例手术后1年死亡,4例生存18个月死亡,3例生存3年,1例生存5年。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为主要手段,效果确切,首选采取并争取在短时间内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开腹手术进行传统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首次排气间隔时间、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26±11.63)ml、(7.81±2.41)d、(2.78±0.49)d、16.67%、10.00%,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取得理想疗效,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和病原分布,为经验抗菌治疗及合理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入住嵊州市中医院确诊为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所有成年病例共113例,根据致病菌是否为多重耐药,分为MDR组及非MDR组,分析患者病情、感染状况、病原检测与药敏结果。结果 113例肠杆科细菌血流感染MDR组62例,非MDR组51例。72例(63.7%)为社区获得感染,79.6%(90/113)由腹腔和泌尿系感染继发;APACHE II、SOFA评分均值分别为13.5(±6.6)分、5.3(±4.5)分,33例(29.2%)因感染入住重症监护室(ICU),24例(21.2%)存在感染性休克。MDR组感染前2周内抗菌药物暴露比例显著高于非MDR组(P<0.001),而平均CRP水平更低(P<0.001)。临床分离菌以大肠埃希菌居首,占50.4%(57/113),肺炎克雷伯菌占36.3%(41/113),MDR组肺炎克雷伯菌比例明显低于非MDR组;113株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耐药率较低,分别为8.0%、8.0%、8.8%和13.3%。36例(31.9%)治疗失败,66例(58.4%)治疗有效,11例(9.7%)治愈,非MDR组治疗失败率(33.3%)略高于MDR组(29.0%),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23)。结论 本院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总体病情较重;病原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等耐药率较低;血流感染前抗菌药物暴露是MDR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感染灶的清除和引流、迁移灶的及时发现与干预,这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对抗菌药物的依赖。  相似文献   
5.
背景:生物高分子纳米纤维膜极不稳定,易水解,所以需要进行交联改性。而以往所采用的交联剂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降低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用生物交联剂京尼平对静电纺明胶纤维膜进行交联处理,观察交联产物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10在东华大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交联剂京尼平按质量比为0.0%,2.5%,5.0%,7.5%,10%加入明胶溶液中共混,通过静电纺制备纳米纤维膜。 方法:扫描电镜样品经表面喷金后在10 kV加速电压下观察纤维表面的形貌。在万能材料测试机测试其拉伸力学性能。采用MTT法测试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在纳米纤维膜上的黏附与增殖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共混静电纺明胶纳米纤维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 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发现京尼平共混交联的明胶纳米纤维尺寸略有增大,当京尼平含量为5.0%时,纤维直径最大,增大了约200 nm;力学测试显示材料的力学性能在添加京尼平之后有了明显提高,当京尼平含量为5.0%时,应力达到了(2.45±0.09)MPa,应变达到了(3.85±0.57)%;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在经京尼平处理过的明胶纳米纤维膜上能有效地黏附与增殖。 结论:含有京尼平的明胶纳米纤维膜各项理化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与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生物交联剂京尼平对静电纺明胶纳米纤维膜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生物高分子纳米纤维膜极不稳定,易水解,所以需要进行交联改性.而以往所采用的交联剂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降低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目的:用生物交联剂京尼平对静电纺明胶纤维膜进行交联处理,观察交联产物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 03/10在东华大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实验室完成.材料:将交联剂京尼平按质量比为0.0%,2.5%,5.0%,7.5%,10%加入明胶溶液中共混,通过静电纺制各纳米纤维膜.方法:扫描电镜样品纤表面喷金后在10 kV加速电压下观察纤维表面的形貌.在万能材料测试机测试其拉伸力学性能.采用MTT法测试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在纳米纤维膜上的黏附与增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其混静电纺明胶纳米纤维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发现京尼平共混交联的明胶纳米纤维尺寸略有增大,当京尼平含量为5.0%时,纤维直径最大,增大了约200 nm;力学测试显示材料的力学性能在添加京尼平之后有了明显提高,当京尼平含量为5.0%时,应力达到了(2.45±0.09)MPa,应变达到了(3.85±0.57)%;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在经京尼平处理过的明胶纳米纤维膜上能有效地黏附与增殖.结论:含有京尼平的明胶纳米纤维膜各项理化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与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聚左旋乳酸和聚己内酯各自都有其优点与缺点,而共聚或共混后性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但因为两者添加比例的不同会对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吲的纺丝溶液浓度下纺出的纤维性能亦会有所差异.目的:通过对两种原料聚(左旋乳酸-己内酯)(75/25;50/50)在不同纺丝液浓度下制得的纳米纤维膜各种性能的比较,选出最佳的原料和相应的纺丝液浓度.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11在东华大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将聚聚(左旋乳酸-己内酯)材料在乳酸/己内酯为75/25和50/50两种比例下,在质量分数为4%,6%,8%和10%纺丝液浓度下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膜.方法:扫描电镜样品经表面喷金后在10 kV加速电压下观察纤维膜的彤貌.在万能材料测试机测试其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采用MTT法测试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在纳米纤维膜上的黏附与增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纤维形态、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由质量分数为6%聚(左旋乳酸-己内酯)(50/50)制备的纤维膜具有更好的纤维形态,且直径分布均匀;拉伸力学测试显示由聚(左旋乳酸-己内酯)(50/50)制备的纤维膜比聚(左旋乳酸-己内酯)(75/25)具有更高的断裂伸长率,但断裂应力较低;细胞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在质鼍分数为6%和8%聚(左旋乳酸-己内酯)(50/50)的纳米纤维膜上更能有效的黏附与增殖.结论:纺丝液质量分数为6%的聚(左旋乳酸-己内酯)(50/50)制得的纳米纤维膜各项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8.
郭会  张建松 《安徽医药》2013,(1):155-164
本文对拟抛物方程构造两种分裂对称正定混合元方法.通过适当选取变分形式,格式分裂成两个独立对称正定子格式,并且方法不需要验证LBB条件.收敛性分析表明方法关于变量u和引进的变量σ分别具有L 2(Ω)和H(div;Ω)范数意义下的最优收敛阶.最后,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血清胆碱酯酶是临床生化检杳中的一个常规项目,通常作为评价有机磷农药中毒及肝功能损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临床工作中发现,该指标在重症患者中随着病情的变化其数值也随之变化.但目前尚不清楚血清胆碱酯酶水平能否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预后.笔者收集我科2006年12月-2010年12月危重症患者(APACHEⅡ>15分)36例,分析在疾病转归过程中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现统计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尽管现代医学已发明了宫腹腔镜等先进的妇科疾病微创治疗手段,以尽可能保全女性的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但我国许多医疗机构对待妇科疾病治疗,采取“一切了之”的简单方法仍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