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炎症标记物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升高密切相关。本文就此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以一定重力致兔左侧股骨中下1/3处粉碎性骨折造成创伤性休克,连续监测血压4hr;治疗组于创伤后2hr自颈外静脉注入654-2(5mg+10ml生理盐水/kg);预防组于创伤前由耳缘静脉注入654-2(2mg/kg)余同治疗组;另取4只家兔作为假手术组。结果显示,对照组家兔创伤后4hr末,血压降至休克前的41%,低于假  相似文献   
3.
在大鼠异丙肾上腺素(ISO)心肌坏死模型上发现心肌环─磷酸鸟苷(_cGMP)含量明显减少,冠脉流量降低,冠血管对乙酰胆碱(Ach)扩血管反应(内皮依赖性)减弱,而对硝普钠(NPS)的扩血管反应(非内皮依赖性)无明显改变。用内皮衍生松驰因子(EDRF)前体L-精氨酸二肽(L-Arg-Arg-OH)治疗可明显减轻ISO心肌损伤,增加心肌_cGMP含量,增加冠脉灌流量,改善冠血管对Ach的舒张反应。实验结果表明,ISO心肌坏死时冠脉内皮EDRP生成减少,应用L-精氨酸二肽具有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各庄矿区再婚家庭高血压家庭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相对重要性,对426户再婚家庭进行了高血压现患调查。不同血缘关系的子女高血压患病率有差别。血压高的父或母与亲生子女的收缩压存在相关关系;与非亲生子女的血压无相关关系。未发现夫妻血压的一致性。提示在高血压发病中,遗传因素比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相对重要性。方法以唐山原婚家庭7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先证者进行家系调查,用Falconer法、组内相关法和中亲-子代回归法估算高血压遗传度。对唐山484户再婚家庭进行高血压现患调查,用组内相关法估算高血压遗传度。结果原婚家庭高血压遗传度除组内相关法舒张压遗传度为50.40%外,余均大于62%。再婚家庭高血压遗传度除半同胞收缩压遗传度为48.44%外,余均大于64%。结论提示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起相对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654—2具有抗休克作用,机制颇复杂,其对创伤性休克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对创伤性休克时氧自由基作用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工作观察了创伤性休克时的脂质过氧化以及654—2对创伤性休克机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讨创伤性休克发生及654—2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巯甲丙脯酸(cantopril)对高血压肥大心肌缺血-丙灌注的影响,本实验以造成大鼠腹主动脉狭窄的方法复制高血压模型,观察了应用巯甲丙脯酸的高血压大鼠肉体心脏缺血-再灌注的变化。结果显示未用药的高血压大鼠,离体心脏在缺血-再灌注后出现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的漏出和丙二醛生成增加及组织钙含量增加等损伤性变化,而预先应用巯甲丙脯酸处理的高血压大鼠,乳酸脱氢酶和丙二醛增高的情况明显减轻,避免了钙在心肌内过多积聚。表明巯甲丙脯酸具有抗高血压肥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再婚家庭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484户再婚家庭进行了高血压现患调查。分析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间的高血压患病率。提示在血压的家庭聚集性方面,遗传因素比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唐山原婚家庭7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先证者进行了家系调查,并对484户再婚家庭进行了高血压现患调查。用Falconer法、组内相关法和中亲——子代回归法估算了原婚家庭高血压遗传度。除组内相关法舒张压遗传度为50.40%外,余均大于62%。用组内相关法估算再婚家庭高血压遗传度,除半同胞收缩压遗传度为48.44%外,余均大于64%。提示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起相对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瘙痒分型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瘙痒是一种能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觉.是许多系统性疾病和皮肤疾病的主要症状。由于缺乏良好的动物模型和特异敏感的研究方法.人们对瘙痒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通过仪器测量瘙痒的强度.应用红外线摄像观察睡眠时瘙痒的情况.以及中枢成像记录神经系统对瘙痒发生时的反应信号等技术.对瘙痒的发生机制、分型有了较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