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阴茎癌患者年龄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概率的关系。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110例腹股沟淋巴结临床阴性的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通过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LOWESS)分析年龄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概率的关系。根据欧洲泌尿外科阴茎癌指南,将患者分为不同的转移风险组,随后比较不同转移风险组下各个年龄段的淋巴结转移概率。结果:本组患者中位年龄为54岁,最小者20岁,最大者75岁。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大致呈现抛物线的形状:在〈40和〉60岁时较高,40~60岁时较为稳定。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危组和高危组,〈40岁和〉60岁组的淋巴结转移概率均高于40-60岁组。结论:阴茎癌的淋巴结转移概率随年龄变化而呈现〈40岁和〉60岁组增高的趋势,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揭示不同年龄段肿瘤的特定分子生物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再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46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男性350例,女性112例,年龄35~83岁.在初次经尿道电切术后根据肿瘤分期和分级,以及标本有无肌层组织进行评估,有125例患者在术后4~6周行Re-TUR,其中Ta期49例,T1期76例;低级别癌58例,高级别癌67例;T1期肿瘤标本内未见肌层组织30例.结果 12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Re-TUR,34.4%(43/125)发现有肿瘤残留,其中35例肿瘤未侵犯肌层,Ta期15例,T1期20例;8例肿瘤侵犯肌层.高级别癌的肿瘤残留率较低级别癌高(P<0.05);初次电切标本中无肌层的肿瘤残留率较有肌层的高(P<0.05).12例(9.6%)患者在初次电切术时肿瘤分期被低估.Re-TUR术中发生膀胱穿孔6例,膀胱出血7例.随访3~56个月;Re-TUR发现肿瘤残留的患者,37.2%(16/43)复发,高于Re-TUR未发现肿瘤残留的患者(12.2%,P<0.05).结论 T1期、高级别或初次电切标本无肌层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4~6周应行Re-TUR.Re-TUR能提高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膀胱癌根治术中的盆腔淋巴结清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膀胱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的疗效. 方法 膀胱癌患者95例.男76例,女19例.年龄25~78岁.初发49例、复发46例.病理分类:尿路上皮癌87例、腺癌5例、鳞状细胞癌3例.病理分级:G117例、G2 39例、G3 31例.病理分期:Ta~T1 10例、T2 54例,T3 26例、T45例.95例均行膀胱癌根治术及标准的双侧区域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清扫范围包括双侧髂内、髂外以及闭孔淋巴结. 结果 95例清扫手术平均时间20 min,平均出血量25 ml,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及神经损伤.清扫淋巴结数目1~20枚,平均10枚,淋巴结阳性率为17.9%(17/95).术后发生近期并发症12例(12.6%),包括盆腔淋巴瘘、盆腔感染、阴囊或下肢水肿.术后随访3~64个月,中位时间34个月,死亡16例,3年存活率84.5%. 结论 膀胱癌根治术中行标准的双侧区域盆腔淋巴结清扫能提高分期准确性和患者生存率,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操作.  相似文献   
5.
原位灌注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位灌注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张世林 @闵志廉 @朱有华 @韩命龙&&肾;;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A型肉毒毒素膀胱内逼尿肌注射以及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两种不同注射方法治疗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逼尿肌注射组(A组)、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组(B组),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平均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PUF评分、QOL评分.结果 A组及B组治疗后平均每日排尿次数减少,最大排尿量增加,PUF及QOL评分降低,残余尿量无明显增加,B组治疗后与A组治疗后相比,平均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及PUF评分改善更明显,残余尿量与QOL评分无明显区别.结论 A型肉毒毒素膀胱内注射治疗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疗效好,生活质量提高,采用逼尿肌联合三角区部位的注射,症状缓解更为明显,副作用无明显增加,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T1b期肾癌选择性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NSS治疗T1b期肾癌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9 ~ 74岁,平均56岁;CT或MRI测量肿瘤最大径4.2~7.0 cm,平均5.4 cm;患侧肾脏最长径9.6~12.6 cm,平均11.4 cm.相对肿瘤大小定义为薄层CT或MRI上肿瘤最大径与患肾最长径的比值;相对肿瘤大小为0.38 ~0.47,平均0.43.术中可疑区域行冰冻活检控制阳性切缘,安全切缘为肾表面距肿瘤0.5 cm,基底距肿瘤0.2 cm.评估术中血管阻断时间、出血量、切缘阳性等技术参数和术后患者肾功能变化及肿瘤控制情况. 结果 1例因术中切穿肾盂,开放血流后出血不能控制,中转开放性肾切除术;29例成功完成NSS,动脉阻断时间14 ~ 30 min,中位17 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中位40 ml,无输血.术后3个月肾功能无变化.随访36 ~72个月,中位56个月,患者均存活,肿瘤无复发. 结论 临床T1b期肾癌选择性NSS治疗安全、有效,肿瘤位置及相对肿瘤大小是NSS手术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跨膜蛋白MS4A8B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40例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样本的组织微阵列芯片上的MS4A8B,并将MS4A8B与增殖指数(PC—NA)和凋亡指数(TUNEL)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患者的年龄、PSA水平、Gleason评分及生化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与MS4ASB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良性组织、癌旁组织、前列腺上皮内瘤变、前列腺原发癌和前列腺转移淋巴结的MS4A8B蛋白表达分别为0%、1.94%、5.92%、62.6%和70.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前列腺癌组织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时间(RFS)明显缩短(P〈O.05);进一步研究发现MS4A8B蛋白表达与患者Gleason评分、增殖指数呈正相关(Spearman分析)(P〈O.001)。结论:MS4A8B的表达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和转移相关,并在前列腺癌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盆底痛点定位注射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MFP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女性MFPP患者107例,进行盆底痛点评估后行BTXA痛点定位注射治疗。按有无合并下尿路症状(LUTS)分为单纯MFPP组和MFPP并LUT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特点,盆底痛点定位注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患者盆底疼痛、生活质量及排尿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MFPP并LUTS组的患者年龄更大,盆底疼痛程度更严重,生活质量更差(P<0.05)。两组患者经BTXA盆底痛点注射后盆底疼痛NRS评分下降,生活质量评分(QOL)下降,MFPP并LUTS组的患者排尿次数减少,排尿量增多(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女性MFPP易合并LUTS,BTXA盆底痛点定位注射不仅能缓解女性MFPP,同时能缓解LUTS,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