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虚阳气"是由宋代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形证脉候"篇提出的,该篇主要以论述老年人衰老机制为主,对老年人的衰老状态加以描述,并依据《内经》对"上寿"的论述以及自身对高寿之人的观察分析,提出了"虚阳气存"为老年人长寿的关键,同时阐明了饮食调养对于老年养生的重要性,并给予了一系列实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据报道,近年"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平均每所医院每年高达27起,致医生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医院竟成了社会暴力的宣泄口~([1])。"暴力伤医"危害着医护人员的根本利益,破坏着正常的医疗秩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课题组在安徽各地收集了1101份问卷,有效问卷有1100份。收集问卷对象的家庭居住地是农村占  相似文献   
3.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是古罗马"国父"级人物,也被近代学者称为是"永垂不朽的罗马人"之一,他的思想上袭古希腊文化,下领古罗马文化发展的方向,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著作<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里,以自然主义道德观为基础,提出了老年人理智的具有是老年配享幸福的条件、老年人美德的训练是老年幸福实现的现实途径以及灵魂的不朽是老年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实现老年幸福的超越途径等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老年幸福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尤吾兵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116-117,125
“儒、道、佛”生死观蕴涵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生死伦理的主要元素,但三者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生死本体论不同:儒家以“仁”、道家Ⅸ“道”、佛家以“佛”为生死本体;生死价值论的不同:儒家重生的价值、道家生死价值等同、佛家重死的价值;生死态度的不同:儒家好生恶死、道家善生乐死、佛家恶生主死;生死超越论的不同:儒家由生观死、道家由死观生、佛家弃生观死。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临终患者在面对死亡时往往怀有巨大的死亡恐惧,而这种死亡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或者说主要与传统生死文化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由儒、道、佛文化构成,探求儒、道、佛文化中蕴含的超越死亡思想来指导临终关怀事业是去除临终患者死亡恐惧的明智举措。1伦理特性:儒、道、佛超越生死思想的主要特征1.1儒家儒家生死问题尤其是生死超越问题主要体现为伦理性。儒家学说是生命之学,从现实出发,儒家重视人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器官捐献者极少这一事实严重制约了中国器官移植工作的开展.但从中国的传统伦理、中国当代的主流道德以及国际生命伦理学所倡导的理念来看,开展器官捐献有着充足的伦理依据.为了推进器官捐献工作,国家应该明确倡导支持器官捐献的价值导向,给予捐赠者家庭适当补助,并严厉打击器官买卖;此外,还要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7.
医学人道主义作为指导医疗实践的主要伦理原则,在经济理性冲动泛化的现状下,表现出流于口头或“虚化”的态势。找回医学人道主义的崇高,伦理共同体的认识和修复,是新境遇下医学人道主义出场的基点。  相似文献   
8.
尤吾兵 《卫生软科学》2008,22(2):149-152
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疾病谱系序列改变等原因致使临终关怀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指导开展临终关怀模式的缺失是现实使然。伦理视域下的关怀模式应是基于中国文化一心理结构特征建构起来的,“医务人员一家庭亲属一临终患者”三位一体是适应新时期状况的临终关怀模式,医务人员医学人道主义的唤醒、家庭亲属“孝”道的拓展以及临终患者死亡观的改变是中国现代临终关怀模式建构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操作方面都与临终关怀有很多契合之处,而中医学积极参与临终关怀实践的缺失是目前的现实情况.从中医学理论、辨证方法、治疗观、中医文化及中医药技术在临终患者的照护作用方面作以探讨,以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本土化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临终关怀是舶来品,目前在中国推行过程中受到阻碍,有人说是操作技术在引进过程中产生问题,有人说是我们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有人说是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种关怀形式。其实对"伦理关怀"是临终关怀本性的理解存在着模糊,这种认识上的模糊成为在现实中不能顺利推行临终关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