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制剂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的基础疗法为全程的抗结核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痰热清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0.3g/d静脉滴注,2次/d,1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胸片等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期间体温、咳嗽频率、咳痰颜色性状量多少、以及肺部湿啰音及哮鸣音情况,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5例,占60%,有对照组显效例数11例(45.83%)有明显差异,其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也有明显的差异。治疗后两组症状和体征均得到缓解,治疗组咳嗽、咳脓痰、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抗菌作用,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慢性砷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疾病,其中毒机制尚不明确且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早期的砷暴露筛查尤为重要.找到一种快速、简便的砷暴露检测标志物是预防砷中毒的关键.由于唾液有采样方便,无创伤,易储存,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适合等一系列优点,近年来唾液标本已广泛的应用到各种疾病及有害因子的诊断和检测当中,包括砷暴露...  相似文献   
3.
低砷饮水人群血管内皮损伤早期效应标志物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砷饮水人群血管内皮损伤早期效应标志物的改变。方法 在江苏省盱眙县沿河村,选择90名当地居住10年以上的居民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家庭饮水含砷量将其分为3组,即< 10、10 ~ 50、> 50μg/L组,分别为32、28、30人。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比色法、比浊法、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观察对象血浆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数量。结果 <10、10 ~ 50、>50μg/L组间血浆MDA(几何均数分别为61.1、65.5、67.5 μmol/kg)、O-·2(几何均数分别为4774.6、5143.3、4736.0 U/kg)、CRP[(5.92±2.44)、(5.11±2.40)、(5.55±2.96)mg/L]、NO水平[(659.8±387.5)、(667.4±486.6)、(762.1±763.2)μmol/k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0、0.46、0.80、0.47,P均>0.05)。各组CEPCs数量(中位数分别为0.96×10-5、0.77×10-5、1.59×1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P< 0.05),其中<10、10~50μg/L组明显低于>50μg/L组(q值分别为4.58、6.65,P均<0.05)。结论 低砷暴露人群在尚未出现明显的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改变情况下,体内CEPCs水平随水砷明显变化,提示低砷暴露人群可能存在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4.
砷引起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5,他引:2  
日本学者Yamanaka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砷甲基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甲基化物通过诱发氧化应激导致砷致癌作用。他认为砷在体内甲基化形成有机砷这样一个氧化还原过程中,诱发氧化应激。同时指出有机砷能和氧分子反应形成自由基,其中二甲基砷自由基[(CH3)2As^-]和砷的过氧化自由基[(CH3)2AsO2^-],作为砷致癌促进剂诱发人体肺、膀胱、皮肤等癌变发生。由于人体肺部存在高压氧,所以肺部可能是甲基砷.尤其是3价的二甲基砷酸(dimethylarsinous acid,DMA^Ⅱ)的靶器官,而且二甲基砷气体也可能由肺泡入血。在体内产生其他的活性氧自由基,直接或间接损伤细胞内的DNA或蛋白质,引起氧化损伤。目前已知人体摄入的砷化合物。在有氧环境中有小部分在体细胞内转化为活性氧(ROS)。过量的ROS可能损伤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环境介质中砷暴露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山西省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环境介质水、土壤以及自产粮食、蔬菜中的砷含量,了解该病区外环境中砷暴露水平,为病区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山西省山阴县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选择126个家庭共309人作为调查对象,入户采集饮用水、土壤、当地自产粮食(小米、黍子)和蔬菜(马铃薯).水砷和粮食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MS)检测,土壤和蔬菜通过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AFS)定量检测砷含量.按饮水含砷量分为5组(≤10,> 10~50,>50 ~ 100,>100~200,>200 μg/L),以≤10 μg/L组作为参考值,分析水砷暴露与皮肤病变的关系.结果 在抽取的126份饮用水样品中,水砷范围为4.04~720.00 μg/L,中位数为87.75 μg/L,超标率为63.49%(80/126);粮食砷浓度范围为0.16~4.58 mg/kg,中位数为0.66 mg/kg,超标率为98.73%(78/79);土壤和蔬菜中砷含量范围分别为5.34~13.74 mg/kg和0~ 0.30 mg/kg.用标准参考人估算通过饮水、粮食、蔬菜每天摄入的无机砷量,并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无机砷最大日允许摄入量(MTDI)比较,粮食中总砷含量为0.17 mg/kg时无机砷的摄入量相当于水砷浓度为10μg/L时无机砷的摄入量.同时,分析水砷暴露与皮肤病变关联强度,组间比值比(OR)分别为3.219、9.001、56.127、97.734,呈递增趋势,地方性砷中毒皮肤病变发病危险性逐渐增加,进一步对水砷暴露水平与皮肤病变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r=0.501 (P<0.05),水砷暴露与砷中毒的皮肤病变存在关联性且水砷暴露水平越高,皮肤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 山西省山阴县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饮用水、自产粮食砷含量偏高,而土壤和蔬菜砷含量不高.饮用高砷井水是导致慢性砷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饮食摄入的砷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CD44V6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艳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838-839
近年来,CD44基因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CD44分子不但在卵巢功能及细胞与细胞问质相互黏附中起作用,而且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CD44家族中的CD44V6被认为是卵巢肿瘤的特征性和早期指标。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和发病年轻化,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命和健康,此二者的关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亚砷酸钠单次染毒后大鼠血液及唾液中总砷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21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一次性灌服亚砷酸钠20mg/kg。于给药前(0 h)和给药后1~2、4~5、7~8、11~12、17~18和23~24 h时间段分别收集血液和唾液,利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AFS-230)检测血砷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唾液砷含量。结果大鼠摄入亚砷酸钠后,其血液中砷含量急剧上升,在1~2小时便达到峰值,随后下降,但在第7~8小时又出现第二个峰值。唾液中砷含量上升趋势较血砷缓慢,在第7~8小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唾液砷与血砷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678(P<0.01)。结论砷在唾液中的代谢及排泄速率与血液相比较为缓慢,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唾液砷也能够反映机体砷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从云南锡业公司收集的砷致皮肤癌病例进行p16、p53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砷致皮肤癌与p16、p53基因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砷作用机制和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砷制剂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从工业砷污染区选择资料保存完整的砷接触者皮肤癌石蜡包埋组织共10例,均经病理明确诊断。用已知阳性片作阳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溶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为棕黄色,不着色为阴性,p53及p16均定位于细胞核;p53和p16阳性强度判断: :<10%阳性细胞; :10%~50%阳性细胞; :>50%阳性细胞。二、结果砷致皮肤癌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掌握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开展急救知识的培训,探索切实可行的培训模式,为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提供帮助.方法:通过涮查问卷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利用网络教学、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全方位宣传的模式开展急救知识宣传与培训,并对参加培训的大学生进行考核,以判断培训效果.结果:正确的急救措施,减轻伤害,为院前急救赢得宝贵时间,真正降低急重伤病患者的死亡率.结论: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校园,采用以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导的培训模式,能有效地开展进行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相似文献   
10.
砷毒性作用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砷作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就砷中毒作用机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氧化应激机制逐渐成为砷中毒机制研究的热点。砷诱发氧化应激理论认为甲基化胂具有更强的诱发氧化应激的能力,砷的甲基化代谢是一个毒性增强过程,并且与砷毒性密切相关。本文就砷诱发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