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例良、恶性淋巴上皮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上皮病(MLEL)、良性淋巴上皮病(BLEL)及与之相联系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3例MLEL、20例BLEL及3例MT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观察,复习相关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MLEL的病理学特征为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界限不清,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示CKpan全部阳性(13/13),Vim部分阳性(3/13),SMA部分阳性(2/13);8例MLEL可随访资料中,术后1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其他疾病,1例局部复发,5例未见复发或转移,随访3.5个月-4a。BLEL的病理学特点为腺实质萎缩,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及形态温和的腺肌上皮岛;免疫组化示CKpan19例阳性,LCA17例阳性。UCHL-1、L2616例阳性。CK10 10例阳性.S-1002例阳性;12例可随访的BIEL中,2例术后复发诊断为MLEL,其余健在,随访3个月~6a不等。3例MT中。1例术后6个月复发,经再次手术并化疗后缓解;免疫组化L26、LCA、CD79、CD43均阳性;UCHL-1、CKpan、EMA均有2例阳性。结论:MLEL好发于腮腺,且女性多见,来源于唾液腺导管上皮。对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原发灶一颈联合根治,术后放疗,少数MLEL可在BLEL基础上发生,故BLEL局部切除后应长期随访;MT为B细胞淋巴瘤,手术切除辅以适当化疗可获较好疗效。术中冷冻切片是本病目前最可靠的术中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
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危象的观察和处理:附44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回顾分析832例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病例,探讨发生组织瓣危象的原因,提高游离组织瓣移植的成功率。方法:自1997年8月~2003年4月,共制备游离组织瓣832块,对皮瓣危象发生的时问、原因、临床表现、演变过程、应急处理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832例组织瓣中.44例出现危象,占5.29%,以静脉栓塞为主占绝大多数(38/44)。发生于术后72h内者38例,占86.36%;其中对32例进行手术探查,21例抢救成功,占65.63%。结论: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率高,关键在于局部处理得当。术后3d内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危象.应在6h内进行积极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脱细胞异体真皮在预防腮腺手术后Frey综合征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脱细胞异体真皮用于预防腮腺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5年4月间住院手术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68例,其中多形性腺瘤89例,腺淋巴瘤45例,基底细胞腺瘤17例,其他17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2组,第1组104例,施行腮腺浅叶或部分切除术;第2组64例,在腮腺浅叶或部分切除术后,根据缺损大小,于腮腺咬肌筋膜瓣和剩余腮腺组织之间植入脱细胞异体真皮。所有病例均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味觉出汗综合征进行评价,并随机抽取60例(2组各30例)进行两侧面部碘一淀粉试验(starchiodinetest)。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问卷调查显示,第1组63/104例(60.58%)、第2组1/64例(1.56%)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主观症状。客观检查的患者中,第1、2组Frey综合征客观症状的发生例数分别是24例和2例。术后第1组18例、第2组1例出现涎漏。2组检验结果,X^2=32.851,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脱细胞异体真皮植入是预防腮腺区手术后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肌瓣重建下颌骨术后超声监测血供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技术对骨肌瓣(髂骨,腓骨)重建下颌骨术后的 血供进行观察,探讨该技术在术后观察血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骨肌瓣(髂骨3例,腓骨12例)重建下颌骨的病例,术后均采用超声多普勒听诊器检测移植骨肌瓣动静脉的血供,其中4例腓骨肌皮瓣作为对照观察。结果:15例骨肌瓣全部存活,带皮瓣4例色泽良好,15例移植骨肌瓣动静脉超声多普勒听诊正常,部分病例术后2周彩超,同位素扫描结果移植骨生长良好。结论:超声检测技术在骨肌瓣重建下颌骨术后血供的监测中是一种有效的监测方法,具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及Survivin的表达与口腔鳞癌预后的相关性,确定预后判断的有效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0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后石蜡切片组织中Bax、Bcl-2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通过目标蛋白阳性染色细胞比例和阳性细胞中蛋白的染色强度判定各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SAS 9.0软件中的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Bax、Bcl-2及Survivin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10例标本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Bax、Bcl-2和Survivin蛋白单独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术后生存时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Bcl-2/Bax的比值与口腔鳞癌的术后生存时间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口腔鳞癌患者组织标本中的Bcl-2/Bax值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提示该指标在临床上可作为口腔鳞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有效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成釉细胞瘤不同临床病理类型、治疗方法与复发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成釉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治疗方法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确切概率法(SAS9.13软件包)检验各相关因素与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年龄与临床分型有一定关系,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主要见于青少年。100例成釉细胞瘤患者中,单囊型术后复发率7.69%(3/39)、外周型复发率为40.00%(2/5)、一般型复发率为57.14%(32/56),三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减压术治疗29例,术后8例复发;刮治术治疗38例,24例复发;颌骨方块切除11例,3例复发;根治性切除22例,术后2例复发。不同术式术后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不同术式治疗的成釉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显著不同,设计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临床分型、发病部位等因素,选择相应的适应证。不当的手术方案设计也是引起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前瞻性临床试验随访数据,探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率提高的原因。方法:将2008年3 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56 例晚期口腔鳞癌临床Ⅲ、ⅣA 期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即术前诱导化疗和非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及同期修复重建术后接受放射治疗,再定期随访;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方法和Log-rank 检验。结果:256 例患者中,术前诱导化疗组和手术组各128 例,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5 年总体生存率为61.7%,5 年无病生存率为53.9%,术前诱导化疗组与手术组之间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意义重大,功能性修复重建可以显著提高生存质量;诱导化疗不能整体提高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生存率,但疗效好的患者可以显著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8.
超声检查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超声检测技术在腓骨肌 (皮 )瓣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9例腓骨肌 (皮 )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 ,术前彩超检查以确定腓动脉是否单独存在 ,带皮瓣修复者 ,将腓动脉皮支体表定位。单纯腓骨瓣转移者 ,术后超声多普勒听诊仪检测移植瓣动脉的血流情况。结果  9例腓动脉均单独存在 ,术后腓骨瓣及所带皮瓣全部存活。彩超检查确定腓动脉皮支的位置及数量 ,便于所带皮瓣的术前设计和术中操作 ;超声多普勒听诊检查结果准确地反映了移植瓣动脉的血流状态。结论 超声检查在腓骨肌 (皮 )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前观察腓血管的结构 ,术后监测组织瓣的存活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MRI、DSA检查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4例行MRI T1WI、T2WI及对比增强MRA,6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0例均行DSA和TBO试验.结果 10例术前CT、MRI、DSA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10例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CT平扫主要表现为均匀性低密度球形病灶,CT值25~37 Hu.MRI的特征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中心有流空信号,MRA均清楚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特点.DSA表现为肿瘤包绕颈动脉,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瘤均匀染色,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CT、MRI和DSA均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比较容易,若将三种方法优化组合,可优势互补,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科学、准确而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头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8例术后病理确诊的头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65岁。病灶位于颈部、颧部、腮腺、翼腭凹、颞下凹、颏下三角各1例,舌根2例。全部病例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随访5~10年,复发3例,双侧颈淋巴结转移1例,2例接受2次手术,1例接受3次手术,死亡1例。结论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恶性血管外皮瘤的唯一可靠的诊断方法,根治性外科切除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