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肝纤维化过程的影响.方法 18只TAA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分为3组:正常大鼠为A组(3只),模型鼠+生理盐水为B组(9只),模型鼠+乌司他丁为C组(9只)并干预3周.对比干预前后大鼠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水平变化.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大鼠肝形态学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C组干预后大鼠肝脏弹性数值及SSS评分与干预前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2,P<0.05).C组的ALT、AST、SOD、MDA、HA、LN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分别F=3.862、5.774、3.442、4.157、4.173、3.674,均P<0.05).HE及Masson染色可见干预后C组大鼠肝组织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灶并未增多,胶原纤维略有增生.C组TGF-β1、caspase-3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B组大鼠. 结论 乌司他丁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逆转作用,使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逐渐减轻,减少胶原纤维的沉积,抑制肝细胞炎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肝脏冷保存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肝脏单纯冷保存离体灌注模型,用UW液中加入乌司他丁冷保存鼠肝(实验组),同时设单纯UW液保存对照组。收集不同保存时间点(0、12和24h)肝脏灌洗液,检测反映肝细胞功能的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取肝组织标本,检测反映中性粒细胞聚集性的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反映细胞氧化性损伤的氧自由基代谢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在12h和24h保存时间点,实验组灌洗液中ALT和LDH以及肝组织中MDA和MPO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LT、LDH、MDA和MPO水平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高(P均〈0.01);实验组SOD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均〈0.01)。实验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①UW冷保存液对肝脏的冷保存有随时间延长其保护作用逐渐减弱的趋势。②UW液中加入乌司他丁对肝脏冷保存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乌司他丁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抗氧化损伤及膜稳定剂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对92 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实行辅助内分泌治疗,动态抽血测定其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等参数的变化.结果:经过2年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后,TG由 (1.43 ±1.24)mmol/L上升至(1.92±1.1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在血脂正常或50岁以下患者,内分泌治疗后TG分别由(1.07±0.70)mmol/L和(1.04 ±0.49)mmol/L上升至(1.76 ±0.99)mmoL/L和(1.72 ±0.6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可导致其,TC的升高,特别对于血脂正常及50岁以下的患者影响更为明显.长期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应加强血脂水平的检测,以减轻潜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如何降低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课题。日本2021版诊疗指南提出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集束化管理措施”,在此指导下,日本急性胰腺炎总体病死率下降至2.6%,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下降至6.1%,远低于全球各国报道的病死率。本文对该指南之诊疗方案进行分析,并与我国现行指南进行对比,以期对AP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义,并期待日后有更多更深入的该领域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76岁,因发现血钙升高3周于2009年2月6日入院,体格检查无特殊.住院手指或脚趾正斜位片示:双手诸骨普遍骨质疏松.全骨盆正斜位片:双髋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EZH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EZH2基因在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50例癌旁肠壁组织(距肿瘤5 cm以上)作为对照组,50例结直肠癌组织作为实验组,用RT-PCR技术分析EZH2基因在结直肠癌及癌旁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EZH2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2%(6/50),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4%(4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05,P<0.05);(2)属Dukes A、B期的9例呈EZH2阳性表达,阳性率52.94%(9/17),属Dukes C、D期的33例全部为EZH2阳性表达,阳性率100%(3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15,P<0.005);(3)无淋巴结转移的24例中有17例呈EZH2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0.83%(17/24);有淋巴结转移的26例中25例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96.15%(25/26);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19,P在0.05-0.025之间<0.05)。结论 EZH2基因的表达对判断结直肠肿瘤的转移机制以及病情进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并提示EZH2基因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早期对肝纤维化给予有效的治疗可以发生逆转,因此各种影像学方法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的研究较多,而可靠、稳定、死亡率低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通过硫代乙酰胺(TAA)建立适用影像学研究的各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TA)的方法建立SD大鼠各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模型,再采用病理学分期,最后采用SPSS13.0软件对成模率、死亡率等进行分析。结果S1-2组(轻度肝纤维化组)大鼠死亡率为10%(1/10),S3组(明显肝纤维化组)大鼠死亡率为10%(1/10),S4组(早期肝硬化组)大鼠死亡率为20%(2/10),S5组(肝硬化组)大鼠死亡率为20%(2/10)。根据病理分期,各组成模率为100%、60%、50%、40%及70%。结论通过硫代乙酰胺(TAA)建立SD大鼠各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动物模型非常可靠,可重复性强,能够反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生发展变化,适合进一步的影像学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超声检查由于其廉价、无创、便于操作、可重复性高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但是普通超声检查主要通过对病灶的形态学观察来进行良恶性诊断,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几年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它可以检测出病灶和周围组织的硬度差别,有助于鉴别肿块的良恶性。目前该技术在乳腺、甲状腺等浅表肿瘤的鉴别研究较为成熟,其诊断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肝脏由于其解剖上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外对于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纤维化的应用研究工作并不多见,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调节性CD4+T细胞在大鼠自发肝移植耐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在肝移植的自发耐受模型中,调节性CD4^+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近交系大鼠从Lewis(LEW)到Wistar Furth(WF)的肝移植组合,对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宿主注射抗CD4的单克隆抗体(Anti-CD4mAb),然后抽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的动态变化;并结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试验了解宿主脾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动态改变。结果 对肝移植自然生存的宿主注射Afiti—CD4mAb后,术后第21天、42天均能够诱导出肝损害(排斥反应),但第56天、100天以上的则未能诱导出来,且该损害能被抗CD8单克隆抗体阻断。另外CTL试验显示宿主的脾细胞中,初始型CTL前体细胞在移植56d后未能检测出来。结论 在自发性肝耐受模型中。宿主术后早期存在由CD4^+T细胞介导的下调原始效应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供肝免疫原性和宿主对供体抗原反应能力的动态改变。方法利用近交系LEW到WF的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模型,取出不同时期的供肝,分别刺激长期生存的WF宿主,观察能否诱导出肝损害;另外对LEW→WF肝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宿主,再次给予供体抗原刺激。结果(1)移植后第1、2天的同种移植肝,可激起长期生存的宿主出现暂时性肝损害(121±33、83±21),但第3天以后的则不能(28±9)。(2)给予供体同源的脾细胞刺激后,移植后7、14、28 d的宿主均未能诱导肝损害(56±17、66±11、61±35),但第56、84或112天的宿主均可被诱导出暂时性肝损害(98±25、158±43、330±82)。结论(1)肝移植后供肝的免疫原性在术后3 d基本消失。(2)移植术后1个月内宿主对供体抗原的刺激是处于低(无)反应状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