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及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影响着全世界约1%的人口[1]。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男女比为1︰2[2]。目前尚无特效的治愈方法,患者致残率很高。其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现有的研究报道多认为RA与患者滑膜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及其产生的大量相关细胞因子有关[3]。所以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和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的表达在宫颈癌进展中的意义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组、CIN Ⅰ、CINⅡ、CINⅢ(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Ⅲ级)及浸润癌组HLA-G和HLA-E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比较两者在各组表达的差异及其对病人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CINⅢ及浸润癌组HLA-G表达与CIN Ⅰ、CINⅡ和正常组比较U值分别为564.0、536.0和565.5,P均<0.05,HLA-E前两组的表达与后者比较U值分别为550.0、542.0和578.5,P均<0.05;并且HLA-G和HLA-E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 HLA-G和HLA-E的异常表达促使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影响患者的术后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雷公藤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有效成分、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体外细胞模型验证其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雷公藤活性成分;疾病相关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和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取TNBC疾病靶点;Venny平台整合雷公藤治疗TNBC的潜在靶点;String 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AutoDock Vina对雷公藤甲素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雷公藤甲素(0、5、10、20、30、40、50、60、80 nmol·L-1)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Hoechst 33342染色法分析雷公藤甲素(0、12.5、25、50 nmol·L-1)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雷公藤甲素(0、25、50 nmol·L-1)对关键靶点的表达调控。结果 预测结果显示雷公藤23个活性成分对应55个TNBC作用靶点,靶点共涉及生物过程103种,细胞组成15种,分子功能35种,参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凋亡等细胞信号通路140条;雷公藤甲素与核心靶点蛋白激酶B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细胞肿瘤抗原p53(p53)、转录因子AP-1(JUN)、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前列腺素G/H合成酶2(PTGS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对接结合活性较高;MTT比色法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雷公藤甲素(20、30、40、50、60、80 nmol·L-1)能明显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P<0.05,P<0.01);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雷公藤甲素(12.5、25、50 nmol·L-1)MDA-MB-231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P<0.01);Western blot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雷公藤甲素(50 nmol·L-1)作用后细胞中p-Akt、VEGFA和TNF-α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雷公藤甲素(25、50 nmol·L-1)组p53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雷公藤治疗TNB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机制与调节p53、VEGFA、TNF-α等靶点,进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及炎症反应等有关,为后续深入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异常血清学诊断模式与HBV-DNA的关系.方法对94例慢性HBV携带患者,根据血清学结果,把病例分A、B、C、D四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定量检测HBV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A组患者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HBV-DNA阳性率为96.9% (31/32);B组患者HBeAg和HBeAb同时阳性,HBV-DNA阳性率为90.0%(18/2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5,P>0.05).C组患者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HBV-DNA阳性率为64.3%(9/14),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56和23.41,P<0.05).结论在受检患者各种异常模式中,均存在HBV-DNA不同程度的复制.HBeAg阳性和HBV-DNA检测结果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凝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10例肝癌患者,与同期收治的11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检测两组人群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D-二聚体(D-dimer,D-D)和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人群PT、APTT、TT、Fg、D-D和PLT检测结果分别为(12.58±5.51)s、(36.31±9.87)s、(15.86±7.04)s、(3.00±2.00)g/L、(1.20±2.20)μg/mL和(220.58±47.85)×109/L;观察组人群PT、APTT、TT、Fg、D-D和PLT检测结果分别为(15.04±2.63)s、(39.89±5.30)s、(19.73±1.50)s、(2.35±1.20)g/L、(4.90±2.98)μg/mL和(150.45±80.38)×109/L。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D-D明显增加,Fg、PL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凝检测也可用于肝癌患者病情的监测,对肝癌患者的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PD-L1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细胞株表面PD-L1分子表达水平,分别选择高、中、低表达的细胞株,后添加细胞因子诱导肺癌细胞株,采用免疫印迹术筛选出能够提高肺癌细胞株PD-L1分子表达水平的细胞因子;采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中、高表达PD-L1的肺癌细胞株中PD-L1的分子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改变.结果:PD-L1在细胞株HCC827、H1299、A549(腺癌)、H226、H520(鳞癌)、H460(大细胞癌)、H446(小细胞癌)表面的表达水平分别为HCC827、H460(高表达),H1299、H226、H446、H520(中表达),A549(低表达).选择具有transwell迁移能力的腺癌细胞株H1299、A549,分别添加细胞因子IL-4、IL-6、IL-13、TGF-β-1、IFN-γ培养,筛选出TGF-β-1、IFN-γ两种因子能够上调肺癌细胞株PD-L1的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强.si-PD-L1干扰肺癌细胞株PD-L1表达后,PD-L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减弱;TGF-β-1、IFN-γ诱导细胞株PD-L1表达水平上调后能够引起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经siRNA干扰后,PD-L1表达水平下调,细胞迁移能力随之显著减弱.结论:PD-L1的表达能促进肺癌细胞的迁移,可能参与肺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表达含有人OX40胞外段的融合蛋白,纯化目的蛋白,为下一步制备抗人OX40单克隆抗体及鉴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采用冰冷热击法将测序正确的pET32a—OX40胞外段的重组质粒转入表达菌株BL21(DE3)的感受态细胞,接种于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阳性克隆。将阳性克隆细菌用IPTG诱导培养,收集不同时间的培养产物,离心分离菌体,取菌体超声破菌,离心收集胞质上清和包涵体沉淀,进行SDS.PAGE分析,观察不同时间条件对目的蛋白表达的影响及目的蛋白分布情况,筛选优化表达条件。采用Ni离子亲合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然后使用超滤管对蛋白进行脱盐处理,并用核酸蛋白检测仪测定目的蛋白的浓度。结果筛选到表达pET32a.OX40的阳性菌株。SDS.PAGE电泳表明,含有重组质粒的表达菌株经IPTG诱导后,在蛋白Marker的31.0~42.7kD之间出现了新的融合蛋白带,在胞质和包涵体中均有目的融合蛋白的表达。优化表达条件分析表明,在诱导的不同时间内新蛋白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别。用Ni离子亲和层祈柱纯化的蛋白经超滤管进行脱盐处理后,获得的目的蛋白含量为56.266g/L。结论成功获得表达pET32a—OX40的阳性菌株;表达产物经Ni离子亲和层析柱层析处理可获得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建立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 取小鼠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使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mGM-CSF)20 ng·mL-1联合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10 ng·mL-1诱导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体外培养10 d,使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树突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1c、MHCⅡ、CD80、CD86、CD40及CCR7的表达。进一步使用OVA257-264多肽处理细胞48小时,流式细胞术分析该多肽与MHC I形成的复合物的表达,验证该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结果 依据本文方法,培养第10天每只小鼠可获得1.5Í107~2Í107个细胞。其中,38.4%细胞表达CD11c,CD11c阳性的细胞中有15.2%细胞表达MHCⅡ、32.3%细胞表达CD80、7.22%细胞表达CD86,但CD11c阳性的细胞中CD40阳性细胞仅4.15%,CCR7阳性细胞仅1.83%。LPS刺激24 h后,58.1%细胞表达CD11c,CD11c阳性的细胞中有39.8%细胞表达MHCⅡ、38.6%细胞表达CD80、43.1%细胞表达CD86,30.2%细胞表达CD40,10.2%细胞表达CCR7。使用该方法培养的树突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能力。结论 本试验成功建立体外培养树突细胞的方法,可为基于树突细胞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