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探讨电生理检查时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伴2∶1 AVB的机制和阻滞部位.方法回顾分析电生理检查中遇到的9例AVNRT伴2∶1AVB患者的资料.结果 4例希氏束记录不全的不作分析,其余5例患者中,3例在阻滞的激动上见到H波,在发生AVNRT伴2∶1 AVB起始阶段出现H-V文氏传导阻滞伴LBBB或RBBB,另外2例在阻滞的激动上未见H波,但有一例2∶1 AVB过程中突然出现一次H-V3∶1 文氏传导阻滞.结论电生理检查诱发的AVNRT伴2∶1 AVB可能是功能性的希-浦系统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右心房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比较低位房间隔起搏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对,心房激动时间和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共入选了50例,患者平均年龄(64.8±11.2)岁,随机分配到低位房间隔起搏组(n=25)和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n=25),通过比较植入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导线固定成功率、起搏参数、植入术并发症等评价低位右心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测定不同部位起搏时P波宽度,以评价起搏部位对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结果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结果比较,低位房间隔起搏组的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略有延长;低位房间隔起搏组的导线固定成功率低于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84% VS 100%),两组间的起搏参数、植入术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位房间隔起搏时心房激动时问明显短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140.5±23.0)ms VS(89.0±14.0)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它明显缩短左、有心房激动时间,使心房的除极趋于同步化。但低位房间隔起搏的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熟练掌握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技术的人员方可实施。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为0.15%~2.3%,其中6%~15%的房颤为“特发性“,多起源于肺静脉的异位激动.通过导管消融的方法隔离肺静脉与心房间的电连接能达到预防房颤的发生.作者自2003年2月~2004年3月对部分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PAF)采用环状电极(Lasso导管)标测指导下行肺静脉消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的起搏治疗几乎占所有起搏人群的三分之一.VVI起搏模式虽可改善如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但其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及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等的远期并发症,似乎没有改善病窦综合征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余洪松  施广飞 《江苏医药》2003,29(10):763-764
目的 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 (BNP)浓度对心源性与肺源性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急性呼吸困难急诊入院患者 131例 ,行床边快速血浆BNP浓度检测 ,2名心脏科专家在不知其结果的情况下 ,根据临床资料独立作出病因诊断 ,以一致性诊断作为确定诊断。结果 确诊为心源性急性呼吸困难 5 4例 ,平均血浆BNP浓度为 (880 78± 4 0 2 86 ) pg/ml;肺源性急性呼吸困难 6 2例 ,平均血浆BNP浓度为 (192 86± 174 0 1) pg/ml,两组间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血浆BNP浓度鉴别的最适诊断分界点为 370pg/ml,诊断准确率为 86 2 %。进一步将患者分为右心功能不全体征阳性和阴性组 ,体征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浆BNP浓度的最适诊断分界点分别为 5 15pg/ml、190 pg/ml。结合有无右心功能不全体征后 ,血浆BNP浓度的诊断准确率上升为 89 7%。 结论 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进行快速血浆BNP浓度检测 ,有助于心源性或肺源性的病因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余洪松  凌琳  谢峻  姜宏  施广飞 《医药导报》2013,32(2):168-171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体外小鼠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的新生小鼠心肌细胞分为3组:丹参注射液低剂量组(75μg.mL-1)、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300μg.mL-1)、对照组(不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5%二氧化碳及95%氮气环境下缺氧培养12 h后分别用Annexin V-PI流式法和Caspase-3酶活力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检测Akt、BAD、F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细胞活力较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nnexin V-PI流式检测结果显示,缺氧12 h后,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细胞凋亡较低剂量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丹参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细胞Caspase-3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丹参注射液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Akt基因表达上调(P<0.05);高剂量组BAD基因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FGF基因表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提高小鼠心肌细胞活力,减少体外缺氧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Akt、FGF基因表达及降低BAD基因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符合ICD一级预防标准并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两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tk,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患者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是否准确,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并处理ICD故障。结果共随访了22例患者,平均随访(12.8±8.6)个月。共有10例患者记录到ICD治疗事件。10例患者ICD记录到持续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4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1次DF成功。2例ICD将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AF)识别为VF并进行放电治疗并转复房颤。结论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比例及不同起搏部位,包括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心室高频事件(VHR)和室性早搏(PVC)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在南京鼓楼医院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依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OT组及RVA组.起搏器植入12个月时进行随访,收集起搏器记录的心律失常数据及心室起搏比例.结果 共入组了96例患者,RVA组及RVOT组各48例.术前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及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PVC比较无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依据心室起搏比例,将患者分为三组,VP< 10%组、VP 11%~89%组及VP >90%组.在RVOT组及RVA组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VHR及PVC均逐渐减少.组间比较结果,RVA组及RVOT组的VHR无统计学差异(VP< 10%组,P=0.2;VP 11%~89%组,P=0.3;VP >90%组,P=0.2),但RVA组的PVC在各起搏比例组的发生均明显高于RVOT组(VP< 10%组,P=0.01;VP 11% ~89%组,P=0.04;VP >90%组,P=0.0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PVC及VHR发生率减少,RVA组PVC的发生率高于RVOT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丹参注射液对心脏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5g/(kg·d)],丹参注射液低剂量组[0.5g/(kg·d)]和模型对照组。所有小鼠均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立即在梗死周围区域心肌内注射体外培养的小鼠心脏干细胞约2×10^6个-3×10^6个。在心肌梗死前1周及心肌梗死后1周连续给予丹参注射液灌胃。心肌梗死后1周处死小鼠,对心脏组织进行免疫染色,采用CD31检测微血管密度,Ki67染色检测细胞增殖,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TUNEL法检测梗死周围区域细胞凋亡,Westernblot方法检测小鼠心脏内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磷酸化Akt表达情况。结果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微血管密度及Ki67阳性细胞数较低剂量组及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及心肌梗死周围区域细胞凋亡较低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他两组显著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丹参注射液高剂量和低剂量组总Akt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高、低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成体干细胞移植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可以增加微血管密度及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及纤维化程度,从而提高成体干细胞移植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院死亡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13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调查,随访终点为出院后全因死亡,记录患者出院死亡情况并分析影响出院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6.38±14.21月。随访期间共有27例死亡,43例失访,失访率10.4%。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8.927,P=0.037)和Killip分级Ⅰ级(HR=2.546,P=0.034)与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相关。所有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9%、7.3%、7.9%、10.1%。年龄≥60岁组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组(7.7%比0.7%,11.6%比0.7%,12.7%比0.7%,16.0%比0.7%,均P0.001)。KillipⅠ级组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累积死亡率也比KillipⅠ级组高(12.7%比2.5%,19.8%比3.5%,19.8%比4.4%,26.5%比5.5%,均P0.001)。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率仍较高。年龄≥60岁和Killip分级Ⅰ级是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