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患者,男,65岁,为笔者在瑞士仁济中医(Aku Medi Renji TCM)诊疗中心工作期间所诊治的当地患者。初诊日期:2019年1月21日。主诉:前列腺摘除术后尿失禁1月余。现病史:1年前因尿频尿急、尿等待、尿滴沥不尽等前往家庭医生处就诊,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服用西药(具体不详)后效果不甚显著。  相似文献   
2.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的慢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KOA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分析传统文献古籍,发现KOA的发病原因主要在于“肾虚”和“血瘀”两个方面,运用补肾祛瘀的理论治疗KOA,既行之有效,又避免了单纯采用现代医学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现选取近5年文献,从肾虚血瘀型KOA的发病原因入手,浅析该分型KOA的病机以及当前补肾祛瘀法针对KOA的治疗进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KOA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采用以文献及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肿瘤相关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进行阐述,认为《黄帝内经》对肿瘤疾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结了《黄帝内经》中肿瘤治疗的优势,以期为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针灸对骨髓抑制小鼠细胞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ADPRT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40只,体质量(20±2)g,自由饲养3 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并用CTX造成骨髓抑制模型。针刺组、艾灸组分别选取"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施以针刺、艾灸治疗,空白组、模型组每日陪同固定不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5 d,于第6天取各组小鼠双侧股骨,用ELISA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DNA中XRCC1、ADPRT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XRCC1、ADPRT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XRCC1、ADPRT含量均升高,表明针刺和艾灸能够显著上调CTX化疗小鼠骨髓细胞DNA中XRCC1、ADPRT的表达含量,提高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减轻骨髓抑制。结论:通过针刺、艾灸促进骨髓细胞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是针灸改善骨髓抑制的关键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针灸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后小鼠骨髓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以及核糖核苷酸还原酶1(RRM1)的调节作用,探讨针灸改善化疗后小鼠骨髓抑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KM)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针刺组、艾灸组选取"大椎"、"膈俞"、"肾俞"和"足三里"分别进行针刺、艾灸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5天,空白组、模型组每日陪同固定,不做任何治疗。各组小鼠于第6天取股骨ELISA法检测骨髓中ERCCI和RRMI的含量。结果针刺和艾灸可以明显上调CTX模型小鼠骨髓细胞DNA修复基因的表达,促进骨髓细胞DNA损伤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从而减轻CTX造成的骨髓抑制。结论针灸可以促进骨髓细胞DNA的核苷酸切除修复的能力,保护因化疗引起的骨髓造血细胞损伤,应该是针灸改善小鼠化疗所致骨髓抑制,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葛根素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方法 RAW264.7细胞经sRANKL+M-CSF诱导7 d后向破骨细胞分化;WST-1检测不同浓度的葛根素对破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TRAP染色检测葛根素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Osteoassay surface Mltiple well plate检测破骨细胞吸收活性;免疫荧光检测葛根素对NF-кB通路核心蛋白p65细胞核内转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葛根素对p65表达的影响。结果葛根素(10~(-8)mol/L)作用3 h后破骨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抑制,葛根素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吸收活性,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葛根素抑制p65的细胞核内转位及p65的磷酸化。结论葛根素通过NF-кB信号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如何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和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思政资源挖掘不充分、应用不合理、融入不自然等问题。建立针对性强、切合教材内容的针灸学教材课程思政资源库,对于教师备课查阅资料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针灸学教材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进行探索,总结了教材课程思政资源库的构架、建设路径及评价方法,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9.
课题组从事针灸抗化疗毒副作用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近40年,已明确多种针灸疗法均对化疗所致的各系统毒副作用有增效减毒之功,本研究通过阐释火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刺络、隔姜灸及穴位贴敷疗法在肿瘤患者围化疗期的临床应用,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分析发现特种针灸疗法在围化疗期各阶段的运用各有所长,在预防及减轻化疗所致不良反应方面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舒适安全,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带瘤生活”“舒适生活”,可在围化疗期不同阶段进行推广使用,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多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TGF-β1和IGF-1基因转染大鼠BMSCs后,目的基因分泌情况及向软骨细胞的分化效果,为构建新型的组织工程软骨种子细胞提供思路. 方法 6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只,体重约150 g.扩增、提取质粒pcDNA3.1-IGF-1、pcDNA3.1-TGF-β1,酶切、电泳鉴定并测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分离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和传代BMSCs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将TGF-β1和IGF-1基因单独或共转染第3代BMSCs,按转染情况分为5组未转染组(A组)、转染空载体组(B组)、转染TGF-β1组(C组)、转染IGF-1组(D组)、TGF-β1与IGF-1共转染组(E组).对转染后细胞进行筛选,MTT法测定筛选后细胞的增殖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筛选后细胞的表达. 结果 电泳显示IGF-1和TGF-β1两目的基因条带,基因测序与Gene-Bank cDNA序列相符.大鼠BMSCs原代细胞接种24 h后可见少量贴壁突起细胞,4、5 d开始形成典型的BMSCs簇状增生,9、10 d细胞生长即可达80%~90%融合;传代后细胞形态较均一.免疫荧光法检测BMSCs的CD29、CD44呈阳性反应,CD34、CD45呈阴性反应.转染24 h后有少量细胞死亡,筛选3周后细胞克隆形成,至第4周细胞可传代,多数细胞变成多边形,部分细胞边界不清,呈圆形,核偏位,核周颗粒明显.MTT法测定A、B、C、D、E组细胞在49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432±0.038、0.428±0.041、0.664±0.086、0.655 ±0.045和0.833 ±0.103.A、B组与C、D、E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B组以及C、D、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目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TGF-β1表达以C组最多,分别为0.925 ±0.0220、124.341 7 ±2.982 0,E组次之,分别为0.771 7±0.012 0、101.766 7±1.241 0(P<0.01);IGF-1表达以E组最多,分别为1.0200±0.026 0、128.171 7±9.152 0,D组次之,分别为0.465 0 ±0.042 0、111.045 0 ±6.248 0(P<0.01);Ⅱ型胶原表达以E组最多,分别为0.980 0 ±0.034 0、120.355 0 ±12.550 0,C组次之,分别为0.720 0 ±0.026 0、72.246 7 ±7.364 0(P<0.01). 结论 通过TGF-β1和IGF-1基因共同转染BMSCs修复软骨缺损是一个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对组织工程软骨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