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181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2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VCM去旋转技术(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or,VCM)和旋棒技术(rod demtation,RD)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7月本中心采用VCM去旋转技术矫正的AIS患者20例,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14.5岁(10 ~ 18岁);取同期采用旋棒技术矫正的AIS患者20例,其中男3例,女17例;平均年龄14.6岁(10 ~ 18岁).两组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术前术后全脊柱X线片、CT平扫+三维重建资料.研究收集两组患者的7项影像数据,包括主弯顶椎旋转角及其矫正率,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T5-12后凸角,主弯顶椎偏移(AVT),C7铅垂线偏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C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下融合椎倾斜角(LIV-tilt)及其矫正率,并利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侧凸矫正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重建,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的主弯顶椎旋转矫正率明显优于RD组,其值分别为平均(62.3±19.5)%和(24.7±22.5)%(P<0.05).冠状面上,VCM组和RD组的主弯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均值分别为(79.6±10.4)%和(81.0±10.4)%;虽然两组的LIV-tilt角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VCM组的矫正率明显高于RD组(VCM组:RD组=75.6% VS 61.6%).矢状面上,两组患者的术后胸椎后凸和矢状面平衡皆得到良好维持.[结论] VCM去旋转技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旋转的效果优于旋棒技术,并具有潜在矫正下融合椎倾斜角及维持良好胸椎后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椎体、椎板、棘突旋转角及椎体相对棘突偏移的距离,为指导术中轴状面去旋转及冠状面侧凸矫形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选取本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7.0岁,Cobb角51.9°,术前皆行平卧位顶椎区域CT平扫.测量顶椎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角度,然后将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角度利用SPSS13.0进行三组定量资料的两两比较,分析三者间的旋转角差异.同时测量椎体相对椎板的偏移距离,计算出其平均值.[结果]顶椎旋转角:椎体平均为17.3°±8.67°,椎板平均为17.6°±11.14°,棘突平均为11.3°±10.51°.经统计分析椎体、椎板与棘突间的旋转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13),而椎体与椎板间的旋转角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906).椎体相对椎板偏移的距离平均为(0.19 ±0.12) cm.[结论]测量脊柱侧凸患者术前CT顶椎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度和椎体相对棘突的偏移距离,对术中指导脊柱侧凸的轴状面和冠状面矫形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用以评价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股骨干骺端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 20只 5月龄雌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和假手术组。术后 12周, 对全部大 鼠进行股骨骨密度和股骨远端骨组织计量学测定。所有大鼠取一侧股骨行中段三点弯曲试验, 另一侧 股骨行干骺端弯曲试验, 测定生物力学指标(最大载荷、屈服载荷、刚度)。对各生物力学指标和骨密度 及骨组织计量学指标行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去卵巢组股骨骨密度、骨组织计量学指标(骨小梁面 积百分比、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生物力学参数(最大载荷、屈服载荷、刚度)较假手术组均明显降 低。在股骨干骺端弯曲试验中, 两组最大载荷和屈服载荷的差值明显大于三点弯曲试验所得的相应差值。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骨生物力学各参数与骨密度、骨组织计量学指标均呈正相关, 且股骨干骺端 弯曲试验的生物力学参数与骨密度、骨组织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股骨干三点弯曲试验。结论 建立了新型骨质疏松大鼠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即股骨干骺端弯曲试验, 可用来评估去卵巢骨质疏松 大鼠股骨干骺端生物力学性能, 与股骨干三点弯曲试验相比, 其敏感度更高, 与骨密度和骨组织计量学 参数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30年来所施行的初次骨病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 45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类手术病例的一般特点.方法 筛选出1973年1月~2009年7月30日30年间初次骨病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分析患者及病种构成情况,手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和疼痛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病例共计1 459例,男584例,女875例,双侧置换者104例,合计1 563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22例,共424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 037例,共1 139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病例以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主(365例,占86.49%).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以股骨头坏死并骨性关节炎(322例,占31.01%)为主.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和疼痛缓解显著(100.0%)、并发症少(3.3%),未见感染.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为治疗严重髋部疾患的确切有效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你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吗,它和一般腰痛有什么区别,怎样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何避免?如何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otalflavoneofepimedium,TFE)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为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和二次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4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20只,行假手术处理),去卵巢纽(OVX组,20只,切除卵巢后不给予淫羊藿处理),淫羊藿组(TFE纽,20只,切除卵巢后给予淫羊藿灌胃)。所有大鼠术前及术后4周以DEXA骨密度仪检测L4骨密度变化(若BMD下降〉20%,则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模型建立后TFE组大鼠给予淫羊藿总黄酮(浓度30mg/ml,10ml/kg,1次/d)灌胃4周。所有大鼠处死前再行DEXA骨密度检测,过量麻醉法处死后取其股骨下部,切片匀浆提取骨组织中RNA,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骨组织护骨素(osteoprotegrin,OPG)、护骨素配体(0PGL)mRNA的表达。结果:①TFE组大鼠切除卵巢4周后,腰椎BMD均值降至(0.084±0.020)g/cm^2,降幅〉20%证明骨质疏松模型建立。TFE灌胃4周后其腰椎BMD提高至(0.112±0.009)g/cm^2,与给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TFE组大鼠骨组织中OPGmR—NA的表达较OVX组相比,明显增强,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OPGLmRNA表达促进作用不明显,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FE是通过促进骨组织中OPGmRNA的表达来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Lenke 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VCM技术(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or)和旋棒技术(RD,rod derotation)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08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Lenke 5C AIS患者,按去旋转矫正技术不同分为2组:VCM组26例,RD组15例,所有患者皆具有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研究测量记录患者的10项影像参数,包括主弯顶椎旋转角及其矫正率,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主弯顶椎偏移(AVT),C7铅垂线偏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C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下融合椎倾斜角(LIV-tilt)及其矫正率,下融合椎距稳定椎节段数(LIV-SV),并利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和RD组的顶椎旋转角旋转矫正率平均为52.2%和34.4%,两组术前顶椎旋转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旋转角及旋转矫正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主弯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87.3%和82.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LIV-SV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VCM组明显大于RD组,其均值分别为(1.1±0.3)节和(0.8±0.4)节;两组的LIV-tilt角矫正率平均为77.2%和66.6%,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皆得到良好维持。[结论]Lenke 5C AIS采用VCM技术和旋棒技术矫形皆可获得良好的主弯和下融合椎倾斜角矫正及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但VCM技术术后即刻的顶椎旋转矫正和减少腰椎远端融合节段的趋势优于旋棒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63例正常成人四肢8条神经的CSEP正常值,分析了有关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分析CSEP的可靠指标是上肢P_1及下肢N_1的峰潜时值。不同身高、年龄的CSEP正常值有显著性差异,但性别间差异不大。四肢各条神经间的CSEP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应独立分析,胫后神经较腓总神经恒定,较宜于脊髓手术监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菱形孔隙及方形孔隙两种不同几何形状多孔层设计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效果,分析孔隙几何形状对假体生物学固定的影响。方法:于2003-03/2004-04在中山大学医学部动物中心完成全部实验过程。纳入24只成年杂种犬,雌雄不拘,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即菱形孔隙组及方形孔隙组,各12只。自行设计完成犬骨重建型股骨柄假体,将股骨柄假体近2/3段表层改成两种不同几何形状的粗大多孔层结构,钛丝表面假体,钛丝直径改为1.0mm,孔径加大至5.0mm,孔隙度可达80%。菱形孔隙组钛丝沿股骨假体柄呈螺旋形排列并斜形相交,方形孔隙组钛丝沿股骨假体柄纵横排列并直角相交。均将假体表面孔隙内充填自体股骨头颈骨质制成的骨泥后,行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6个月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以股骨近端骨吸收情况、新生骨长入深度及孔隙充满度、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测量为评价指标,了解假体内外成骨和固定情况。结果:菱形孔隙组及方形孔隙组各12只,实验中手术不成功或术后生存不够观察时间的均予实验过程中随时补足,最终每组12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观察显示菱形孔隙组多孔层孔隙内最大骨长入深度及孔隙内新生骨平均充盈率均优于方形孔隙组(3000,2450μm;96.2%,71.6%)。②菱形孔隙组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高于方形孔隙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57±0.51),(3.15±0.41)N/mm2,P<0.01]。③菱形孔隙组6个月标本肉眼及X射线观察股骨近端无明显骨吸收,优于方形孔隙组;所有实验犬术后伤口缝线任其自行脱落,除1只伤口感染并于术后17d死亡外,余实验犬均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股骨柄假体表面不同几何形状多孔层设计能影响其生物学固定效果,菱形孔隙设计优于方形孔隙。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骨折脱位326例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踝关节骨折脱位326例,共随访225例,失访101例,随访4~120个月,平均38.4个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诸项内容及相关客观检查进行评分。结果:225例患者中优111例,良84例,一般21例,差9例,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86.7%。出现1例浅层感染,2例深层感染,1例骨折不愈合,5例骨折畸形愈合,6例创伤性关节炎,有3例出现皮肤坏死,5例克氏针滑移;应用生物可吸收性螺钉4例出现明显皮肤刺激,其中1例需二次手术将螺钉帽截断。有68例患者术后长时间伤口部位疼痛或酸胀感,尤其是阴雨或寒冷时,占随访患者的30.2%。结论: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开放性骨折、合并脱位、复位质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解剖复位和恢复关节面平整是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