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总结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术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方法:2005年3月~2013年7月采用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上颈椎原发肿瘤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7~70岁,平均39岁。病变节段:C2 11例,C1、C2 2例,C2、C3 10例。21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其中脊索瘤10例,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7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2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符,其中1例术前穿刺活检提示为骨母细胞瘤,术后病理确诊为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术前病理检查提示为骨巨细胞瘤,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均行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手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前路分颌下、经口或劈下颌骨入路三种方式;后方重建方式为枕颈固定,前方为钛板和自体髂骨块、钛板和钛网或单独异形钛网固定。术后辅助Halo架外固定。19例患者于围手术期行放射治疗,其中术前放疗8例,术后放疗11例。统计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包括一侧椎动脉损伤5例、脊髓损伤1例、硬膜撕裂2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1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钛网前移压迫气管引起气道梗阻死亡和口咽粘膜感染大出血死亡各1例,迟发性椎动脉破裂出血1例,深部伤口感染6例,咽后壁粘膜延迟愈合6例、不愈合2例,肺炎4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内固定失败3例,植骨吸收内固定松动5例,植骨融合于倾斜的位置3例。结论: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并发症为术中椎动脉损伤、术后咽后壁伤口感染及后期内固定移位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原因.方法:2005年1月~2010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胸腰椎GCT共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1~49岁,平均34.0岁,<30岁者7例,30~60岁者13例.病变位于胸椎13例,腰椎7例;病灶仅累及单节段脊椎15例,双节段1例,3个节段4例;均为Enneking S3期.15例为首次手术治疗,5例因复发而再次手术.行刮除术9例,经瘤包膜外彻底切除术7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4例.手术时间168~690min,平均440.5min;术中出血量为1050~8500ml,平均3286ml.术后放疗7例.采用卡方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术后GCT复发率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首次手术与否、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放疗与否的相关性.结果:3例失访,17例随访18~86个月,平均48.0个月.11例患者未见复发,6例患者局部复发.病灶累及胸椎者的术后复发率为3/11,腰椎为3/6;男性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9,女性为4/8;年龄<30岁者术后复发率为1/6,30~60岁者为5/11;首次手术治疗的术后复发率为5/13,因复发再次手术的复发率为1/4;手术时间<7h者复发率为4/6,≥7h者为2/11;术中出血量<3000ml者术后复发率为2/7,≥3000ml者为4/10;采用刮除术者术后复发率为6/7,采用经瘤包膜外彻底切除术及整块切除术者无复发,采用刮除术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术后放疗者复发率为5/7,未行放疗者为1/10.局部复发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受累节段、手术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未复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放疗与否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腰椎GCT手术治疗后的复发与手术方式直接相关,整块切除或经瘤的包膜外彻底切除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是少见的原发性骨肿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3%,占全部原发性骨肿瘤的1%;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10~30岁的青少年和青年患者约占80%;其好发部位为脊柱,约占30%~40%,其次为长管状骨及手足骨[1、2]。在生物学上有潜在的局部侵袭性,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且有恶变倾向。从1956年被正式命名至今,其在世界各地均有报告,但绝大多数报告的病例数量较少,而关于脊柱病变的单独报告则更少,未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3]。现就脊柱骨母细胞瘤的实验室研究、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30%~70%存在脊柱转移瘤,其中转移至胸椎者70%,腰椎20%,颈椎10%;伴有脊髓压迫的患者占10%~20%[1,2].以往对脊柱转移瘤倾向于保守治疗,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延长,其中少数患者甚至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对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完善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伴脊髓压迫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术前评估与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泌性中耳炎病儿54例,接受腺样体切除术,术后每半个月复查一次,观察疗效。结果病儿鼓膜透过度下降及活动度降低等体征明显改善,54例声导抗鼓室图B型38例,C型16例,术后半个月35例表现为C型,19例表现为A型;术后1个月53例表现为A型,1例表现为C型;病儿听力全部恢复正常。结论腺样体切除术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手术时机和手术技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线腰椎融合技术(midline lumbar fusion,MIDL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效果、安全性及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固定技术置钉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4月~9月收治的采用MIDL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58~81岁,平均68.7±7.7岁。手术节段均为L4/5。术中均应用CBT螺钉固定技术。入钉点的选择参考上位节段的下关节突最尖端下移约5mm(a值)与峡部最窄处内移约4mm(b值)的交点,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应用腰椎JOA评估患者手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所有患者出院前及术后12个月均行腰椎CT扫描。通过Rao分级标准评价置钉准确性,置钉优良率=置钉优良数/总置钉数×100%。在术后出院前CT测量螺钉的外倾角、尾倾角、a值和b值。对未突破皮质组与突破皮质组上述4个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74.3±27.9min (133~23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9.3±36.7ml(30~150ml),术后总引流量平均147.5±95.2ml(20~315ml),术后住院天数平均2.5±0.8d(2~4d)。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1±2.0个月(12~20个月)。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下垂和血肿,有5枚CBT改为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他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前VAS腰痛评分4.5±1.7分,末次随访时为1.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3,P0.001);术前VAS腿痛评分5.6±1.0分,末次随访时为1.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06,P0.001);术前腰椎JOA评分15.7±2.4分,末次随访时为23.9±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64,P=0.000)。参考术后出院前CT进行Rao分级:0级46枚,1级4枚,2级3枚,3级6枚。置钉的优良率为84.7%(50/59),突破皮质骨的螺钉有13枚(13/59,22%),其中突破椎弓根内壁的3枚,突破椎体的10枚。未突破皮质骨组与突破皮质骨组比较分析显示螺钉外倾角有显著性差异(11.0°±3.7°vs 14.9°±3.8°,P=0.002),而尾倾角(15.0°±8.4°vs 16.9°±9.2°,P=0.502)、a值(5.6°±1.2°vs 5.7°±1.4°,P=0.687)、b值(4.1°±1.0°vs 4.4°±1.6°,P=0.459)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MIDLF技术应用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时,创伤小,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入钉点的选择参考上位节段的下关节突最尖端下移5.6~5.7mm(a值)与峡部最窄处内移4.1~4.4mm(b值)的交点,但是CBT螺钉置钉的容错率低,置钉技术要求高,置钉时螺钉外倾不要过大,角度11°为宜。  相似文献   
8.
脊柱血管瘤是发生于脊柱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0%~26%,其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胸椎,尤其是上胸椎;女性较男性多见,男女发病比约为1∶1.3~1∶2.25,发病年龄多为40~50岁[1、2].脊柱血管瘤大部分病灶是无症状的(静止性,Enneking分期为S1期),只有0.9%~1.2%的脊柱血管瘤有症状;在有症状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多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模磁共振检查,记录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常规检查,并根据结果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分型及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43例)、动脉取栓组(34例)及保守治疗组(33例),并对3组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动脉取栓组患者存在半暗带及血管高信号征的比率均高于静脉溶栓组及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13,P=0.001;F=8.108,P=0.017)。(2)在DWI分型构成比方面,静脉溶栓组以小穿支梗死及单侧前循环梗死所占比率较大(25.58%、23.26%),动脉取栓组和保守治疗组以单侧前循环及前-后循环所占比率较大(52.94%、21.43%;30.30%、30.30%)。(3)在TOAST分型构成比方面,静脉溶栓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所占比率最高(39.53%),动脉取栓组以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ND)所占比率最高(73.53%),保守治疗组以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所占比率最高(48.48%)。(4)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影像学表现上,静脉溶栓组及保守治疗组MRA表现正常所占比率最高(72.09%、51.52%),而动脉取栓组MRA表现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占比率最高(41.18%)。(5)3组间比较,动脉取栓组的出血转化率最高(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2,P=0.040)。(6)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高血脂症在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09,P=0.003;F=6.176,P=0.046)。(7)保守治疗组发病时间(6.55±4.70)长于静脉溶栓组(2.93±1.05)及动脉取栓组(3.07±2.5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6,P=0.000)。结论了解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可帮助临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吕扬  姜亮  韦峰  刘忠军  刘晓光 《山东医药》2010,50(28):35-36
目的探讨上颈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例上颈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单骨型2例,多骨型1例且为McCune-Albright综合症。多骨型患者行牵引复位后,全麻下行后路枕骨~C4、C5、C6钛板螺钉固定枕骨颈椎椎板间植骨术。术后服用二磷酸盐1 a。单骨型患者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结果多骨型患者术后2个月神经体征恢复正常。术后1 a固定位置无丢失,植骨愈合,术后15个月病情无进展。累及C1/C2侧块患者随访5 a病情无明显进展,仅残留少量颈部疼痛伴僵硬感。累及C2椎体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4个月病情无变化。结论对于无症状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可以给予二磷酸盐药物治疗并定期观察;对于存在病理性骨折及神经症状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