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例1患者男,32岁,因左脚踝酸胀6年,左胭窝疼痛5个月于2008年12月11日入院,查体:双下肢可见少量静脉曲张,胫前区可见散在色素沉着.彩超示左腘静脉呈瘤样扩张,瘤体内末探及血栓.静脉造影示左胭静脉瘤( popliteal venous aneurysms,PVA).术中发现瘤体大小约3 cm ×3 cm ×4 cm,血管钳夹闭部分瘤壁,5-0 prolene线连续缩窄缝合瘤壁.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口服华法林控制国际化标准比值( INR)在2-3.3个月后复查彩超示腘静脉通畅,未探及血栓.1年后复查静脉造影示胭静脉通畅,形态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血清中抗凝血酶(AT3)、蛋白C(PC)、蛋白S(Ps)水平,分析其与VT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VTE患者性别、年龄特点及血清中AT3、PC、PS的水平,并与60例正常人血样进行对比。结果251例VTE患者中,男94例,女157例,男:女=1.11:1.4,中位年龄43(5~81)岁。AT3、PC、PS三者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AT3占15.14%(38例),Pc占10.36%(26例),PS占20.3%(51例)。结论血浆AT3、PC、PS缺陷是促发VTE的重要原因,检测其水平变化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方法、适应证及优势。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行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59例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 结果:5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2例住院期间二次取栓、恢复良好,截肢2例,截趾7例,死亡1例,余患者患肢皮肤温度、疼痛明显缓解,正常活动,其中7例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4例复发。 结论:经股动脉下段切开取栓术主要适应于股动脉中段以远栓塞或血栓形成患者,利于远端血栓完全取出,显著降低截肢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腹主动脉栓塞的外科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4年间笔者参与完成的5例腹主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手术方式、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结果:5例患者中3例经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2例经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亦满意,未出现死亡及致残病例.结论:腹主动脉栓塞虽然存在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但经合理诊治仍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孤立性髂内动脉瘤(IIIAA)血管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21例IIIA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65.7±22.5)min,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2±1.2)d,平均随访时间(24.1±10.2)个月,随访期间无IIAA相关死亡率和支架/支架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21例CT随访中,动脉瘤直径稳定18例(85.71%),2例缩小(9.52%),1例(4.76%)增大。21例经增强CT评估,1例(4.76%)发生继发性内漏,1例需要继发性干预(4.76%)。结论 IIIAA患者的血管腔内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且其创伤小、恢复快,可行性高,可替代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同期与分期手术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7例N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期经大隐静脉途径置入髂静脉支架并完成浅静脉手术36例,分期手术治疗41例。对比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手术细节、术后疗效、围手术期管理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同期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分期手术组(均P<0.05)。同期组发生深静脉损伤及股动脉损伤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与分期手术组手术中放置支架数量,术后3个月CEAP下降级别,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髂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同期与分期手术治疗NIVCS安全性、有效性相近,但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PICC)致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 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29例PICC相关性上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疗效。 结果:全组29例经患肢抬高并制动、抗凝、溶栓、促进静脉回流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血栓吸收,期间未发现明显肺动脉栓塞(PE)症状,随访1年后未见复发及明显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 结论:PICC相关性上肢DVT一经确诊,应及早予抗凝、溶栓治疗,后期给予抗凝等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治疗术(EVLT)治疗肢体浅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05/2009—05的71例93条下肢浅静脉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恢复顺利,与激光相关的术后并发症均于术后1~3个月痊愈,1例失访。结论: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治疗浅静脉曲张具有微创、美容、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肢体浅静脉曲张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不同的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4例应用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涂层球囊(DCB)、金属裸支架植入术(BMS)、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POBA)3种方式。根据腔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DCB组、BMS组、POBA组,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及再狭窄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干预率。结果 3组术后踝肱指数及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均优于POBA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较POBA组一期通畅率高,DCB组较BMS组、POBA组再狭窄率低(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2个月内再干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B与BMS治疗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效果相当且均优于POBA,DCB相较于BMS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