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全反式维甲酸(ATRA)也叫做视黄酸、维生素甲酸,是维生素A主要的生物活性形式,迄今为止ATRA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应用已超过20年,并仍为APL治疗的标准方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ATRA被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癌、肺癌、胃癌、卡波西氏肉瘤、卵巢癌、膀胱癌、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的治疗中,且正逐步延伸至更多肿瘤的分化治疗。ATRA通过与核维甲酸受体(RAR)或维甲类X受体(RXR)结合并作用于维甲酸反应原件(RARE)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在维持细胞稳态、调节细胞周期、信号转导、转录和翻译、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并促使其凋亡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肝脏是维生素A代谢的主要场所,相关研究显示,ATRA可通过调控相关蛋白(包括chemerin、信号蛋白Smad2/3、IGFBP-3等)以及遗传物质的表达,广泛参与肝炎、肝纤维化以及肝细胞癌的增殖、侵袭、凋亡等生物学过程。此外,ATRA可通过上调chemerin的表达来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肝星状细胞(HSC)也称为窦周细胞,是参与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类型,当肝脏受损时,HSC可以转变为激活状态,活化的HSC通过分泌I型胶原蛋白(COL1α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导致肝纤维化,而ATRA的活性形式维生素A可逆转HSC的激活和肝纤维化。一方面,Wnt信号通路通过激活HSC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而ATRA可通过诱导RORα磷酸化,抑制Wnt/β-catenin的信号传递从而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另一方面,ATRA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表达,从而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本文从多个途径阐述了ATRA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的机理,其中包括ATRA抑制Bcl-2和Bcl-x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一系列过程,或直接充当诱导分化剂,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的过程。此外,ATRA可通过调控相关遗传物质的表达来调节肝癌细胞的增值,其中包括通过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促进维甲酸诱导基因1甲基化来抑制肝细胞癌的增值等。ATRA在肝癌中的应用是近几年才被初步认识的,目前,关于ATRA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尚无系统的认识,在肝癌中的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充分认识ATRA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及其涉及的相关分子机制,可为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等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计算其SII数值。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SII的最佳临界值,χ2检验评价SII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显著性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共纳入771例患者,其中男性606例、女性165例,年龄25~81(56.91±9.546)岁。Spearme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I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呈正相关(r=0.399,P<0.001)。ROC曲线确定SII的最佳临界值为489.52,将771例胃癌患者分为低SII(L-SII)组(SII≤489.52)和高SII(H-SII)组(SII>489.52)。Kaplan-Meier分析显示L-SII组胃癌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H-SII组,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期中L-SII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H-SII组(分别为81.8% vs. 24.8%、56.5% vs. 21.2%、62.5% vs. 2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SII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HR=3.919,95%CI:3.087~4.977,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外周血SII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707,95%CI:2.074~3.533,P<0.001)。再次通过ROC曲线比较SII与其他指标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能力,显示SII具有更准确的预测能力。将SII联合Alb、CEA、CA125、WBC较单独预测具有更优的预测效能(AUC=0.786)。  结论  SII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外周血SII的升高提示着更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42例行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SII数值。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SII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并用log-rank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病死率呈正相关(r=0.267,P<0.001)。应用ROC曲线确定术前SII的最佳临界值为758.92,将242例患者分为低SII组(SII≤758.92,126例)和高SII组(SII>758.92,n=116例)。低SII组与高SII组肝泡型包虫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0%、88.47%、66.10%和90.80%、53.05%、27.40%,低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55.584个月(95%CI:53.550~57.617);高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39.384个月(95%CI:35.070~43.698),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95%CI:34.694~51.306),低SII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高SII组,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9,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I>758.92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HR=5.907,95%CI:3.386~10.306,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SII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07,95%CI:1.911~6.435,P=0.001)。结论术前SII水平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外周血SII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腹壁细粒棘球蚴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腹壁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该患者因发现腹部包块1年、伴包块皮肤破溃5 d,以“腹壁细粒棘球蚴病”收住入院,行腹壁下细粒棘球蚴病内囊摘除术,术后病理为细粒棘球蚴病(单房多子囊型)。本文旨在为腹壁细粒棘球蚴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囊型棘球蚴病病例的诊治经过。患者因“间断性上腹部不适半月余”收治入院,行辅助检查提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囊性棘球蚴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囊型棘球蚴病病灶未处理,术后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6.
全球死亡人数排名前几位的致命癌症部位,主要包括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和结肠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癌症相关性炎症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2014年首次定义了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其结合外周血小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综合预后参数,较单一的炎症指标更全面地反映了免疫状态和宿主炎症的平衡等方面,在预测癌症预后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该文就SII在常见的5种实体癌预后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上评估癌症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