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义容  史凤霞  葛爱莉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11):1122+1124-1122,1124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治疗后动脉鞘管处抽血检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科行介入治疗后未拔除动脉鞘管的患者37例,分别从动脉鞘管和肘正中静脉处抽血0.1ml行快速ACT检测,并对两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数值差异显著(P〈0.01),静脉组(120.21±11.963)s,动脉组(124.86±12.669)s,二者之间呈直线相关。结论动脉鞘管处抽动脉血快速检测ACT值可作为拔管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1年1月一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1~58岁,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 9例窄颈动脉瘤行直接栓塞,3例宽颈动脉瘤利用支架辅助栓塞.8例完全栓塞,4例部分...  相似文献   
3.
寰枕畸形主要是枕骨底部及第一、第二颈椎发育异常.此病还包括其它多样畸形,除骨骼为主的发育异常外还合并有神经系统和软组织发育异常.其中颅底陷入是寰枕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常伴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颅底陷入主要是以枕骨大孔为中心的颅底组织内翻,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并进入颅骨大孔,后颅窝体积减小.有相当病例合并脊髓空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全脑血管造影后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住院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1年3-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行全脑血管造影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按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遵照医嘱给予术前检查、常规准备,通知禁食、水,术后严格按照股动脉穿刺点护理要求,术肢制动,严密观察造影剂反应及穿刺点情况等护理。通过大量文献检索,采用116篇文献作为依据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包括术前禁食时间、排便训练、术后卧床时间、饮水时间等方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住院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造影后48h内发生并发症5例,占5.5%,低于对照组的28例(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快速康复有积极作用,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5.
血管源性搏动耳鸣的介入诊断和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探讨血管源性搏动耳鸣的影像学诊断、发病特点和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本组分析了82例动脉和静脉源性搏动耳鸣的DSA不同特征和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对3例颅内动静脉瘘,16例自发性颅底脑膜动静脉瘘,5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颈动脉狭窄,1例颅内动脉狭窄,2例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2例静脉窦憩室,46例优势引流侧的静脉窦狭窄,2例枕窦狭窄分别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入路,选用螺旋圈、NBCA胶、Balt球囊、自膨式支架和颅内微支架性行栓塞与支架成形处理。结果 82例介入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与介入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搏动性耳鸣在2天内均消失。平均门诊随访536月,4例动脉源性耳鸣于介入术后3月复发搏动性耳鸣,经二次栓塞和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病例在支架成形和支架辅助螺旋圈栓塞后均未出现复发征像。结论应用经血管内的诊治方式可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顽固的搏动性耳鸣提供新的选择途径,有助于为鉴别和研究其他类型的耳鸣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垂体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垂体瘤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收集1986年1月~2004年12月收住我科1667例垂体瘤手术后并发症临床症状。结果 尿崩症发生率为18.4%,低钠血症3.3%,视力恶化1.3%,垂体功能低下1.5%,中枢神经损伤1.0%,眼肌麻痹0.9%,脑脊液鼻漏10.7%,颈动脉损伤0.6%,鼻衄0.6%,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0.3%,残瘤出血/肿胀0.3%,死亡率0.6%。结论 垂体瘤手术后出现并发症采用正确的护理配合,是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发病因素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1999~200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定点就医的一组老年人群(年均18 492人)共210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病时的身体状况,发病率及受伤特点,病程及治疗和护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该组老年人在建档案时已被分为2个亚组:超高龄组年龄限(平均年龄79.75岁,1 978例)和老年组年龄限(平均年龄69.42岁,16514例).以同期其他人群的脑损伤187例作为对照组,并进行2组回顾资料的比较.结果 按意向处理分析39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发病率及受伤特点:超高龄组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多为摔伤;老年组和对照组均为交通伤占主要伤因.治疗及病程:对照组和老年组中均有超过80%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而超高龄组仅有53.40%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预后:各组的死亡率和重残比率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老年人群的脑损伤致伤原因主要是摔伤,同时多患有单器官或多器官的疾病;老年人脑损伤占用医疗资源多,但经积极治疗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回顾性资料记载超高龄组是能够检索到的国内外老年人脑损伤平均年龄最高的一组,对超高龄脑损伤的相关分析是有临床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或结合螺旋圈栓塞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或扩张的方法,解除其对周围神经的动脉搏动性压迫,而达到经血管内进行神经减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瘤、瘤样扩张或动脉纡曲患者11例,接受经股动脉途径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8例(单支架6例,双支架2例),支架结合螺旋圈栓塞3例。术后继续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结果 11例患者(13枚)支架置入均获成功,成功率100%。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lon angiography,DSA)复查,3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缩小,3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基本消失。术后头痛症状全部消失,2例饮水呛咳症状消除。本组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20个月,均无头痛及饮水呛咳等症状发作。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均显示支架内通畅。4例夹层动脉瘤行DSA复查,3例动脉瘤消失,1例动脉瘤明显缩小,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经血管内支架置入式的血管内神经减压治疗因动脉搏动性挤压后颅凹神经损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寰枕畸形主要是枕骨底部及第一、第二颈椎发育异常。此病还包括其它多样畸形.除骨骼为主的发育异常外还合并有神经系统和软组织发育异常。其中颅底陷入是寰枕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常伴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颅底陷入主要是以枕骨大孔为中心的颅底组织内翻,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并进入颅骨大孔,后颅窝体积减小。有相当病例合并脊髓空洞。病人在临床上可有高颈髓压迫症状,延髓压迫症状和/或小脑症状,严重者甚至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此类病人通常采用经口咽齿状突磨除术。但本例病人因斜坡发育不良,齿状突至MeGregor线(硬腭一枕骨最低点)上1.8cm(正常不超过0.5cm)。采用通常的经咽人路很难达到齿状突顶端,因此,决定采取经鼻腔入路齿状突磨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术的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39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左侧23例,右侧13例,双侧3例,合并颈动脉狭窄5例)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9例、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30例(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10%)均获成功,术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2例患者术中见对比剂外泄,但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恢复良好;1例在术后1 h出现意识变化、对侧肢体活动障碍,CT提示支架侧底节区脑出血,经手术治疗后患者遗留语言障碍及右侧肢体不全偏瘫.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60个月,仅1例在支架置入7个月后右上肢无力症状复发,但较前轻微.经颅多普勒复查26例,显示原病变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14例,2例支架内发生再狭窄,均行药物治疗观察.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可行、安全、有效的;大样本的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