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甘露醇对大中型皮瓣术后早期肿胀的疗效。方法30例大中型皮瓣术后给予20%甘露醇治疗一周(A组),选择术后给予七叶皂甙钠治疗者30例作为对照(B组),并设立空白对照30例(C组),每日两次记录皮瓣所在肢体的肿胀状况。对比三组患者肿胀的变化情况及消肿时间。结果A组轻度肿胀8例,中度肿胀18例,重度肿胀4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7%。未见有严重药物毒副作用发生。肿胀程度较c组明显减轻(P〈0.05)。A组平均消肿时间少于B组(P〈0.05)。结论采用甘露醇治疗皮瓣术后早期肿胀,具有简便易行、快速消肿、安全经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自1966年世界首例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以来[1],足趾移植经历了40年的发展,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向精细方面发展。随着手术被越来越多的手指缺损患者所接受,目前需要  相似文献   
3.
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示指掌侧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介绍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示指掌侧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 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瓣移位及皮片移植修复示指掌侧皮肤缺损5例。皮肤缺损面积为1.5 cm×4.0 cm~3.0 cm×7.0 cm。结果 5例筋膜瓣加植皮均存活,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移位加皮片移植是一种治疗示指掌侧皮肤缺损简单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手足口病(HFMD)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1959年命名为手足口病。该病一般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柯萨奇病毒A16型(Coxl6)和肠道病毒7l型(Ev71)为最常见的两种病原体。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该病流行季节长,春  相似文献   
5.
胡晓莺 《山东医药》2011,51(3):114-115
近年来随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和对就医环境、服务等需求的提高,很表医患纠纷已不仅局限于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是否有过失或过错范围,更多的是涉及到侵权或沟通不畅所致误解等情况,患方要求基本归结到经济赔偿。如何正确应对并妥善处理此类问题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自2008年以来,我院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的形式协助处置医患纠纷70余例,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6.
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根据跗外侧动脉的解剖设计包含足外侧皮神经分支的岛状皮瓣,覆盖前足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结果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0月~4年,患足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为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道应用深静脉回流型(足母)趾趾腹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深静脉(腓侧趾底动脉伴行静脉)-交通支-跖背浅静脉的回流途径.切取带有(足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及伴行静脉的(足母)趾趾腹皮瓣修复指腹缺损5例.皮瓣面积3.0 cm×1.5 cm~5.0 cm×3.0cm.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修复指腹饱满,有罗纹,出汗,两点分辨觉6~7 mm,外观理想.供区植皮全部成活,行走正常.结论 深静脉回流型(足母)趾趾腹皮瓣手术可作为浅静脉条件不佳时的另一种手术方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外源性热休克蛋白90α(以下简称HSP90α)功能基因"F-5",对大鼠静脉淤血型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携带pet15b-F-5重组质粒的构建、大肠杆菌细胞培养扩增,以及HSP90α"F-5"基因表达蛋白的纯化,获得外源性HSP90α;以大鼠腹壁浅血管束为蒂设计轴型皮瓣。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HSP90α预处理组;C组为HSP90α治疗组。每组又分为2个亚组,根据再灌注时间点分为缺血6 h亚组和缺血8 h亚组。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皮瓣血流灌注量,术后每天观察皮瓣的颜色、皮纹、质地、毛发生长、毛细血管充盈试验、针刺出血情况等;比较3组皮瓣的成活率、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微血管密度等指标。结果 B组在静脉阻断过程中和再灌注后,皮瓣的血流灌注量较其他2组高;术后7 d,A组皮瓣成活率为(19.3±3.8)%,B组为(85.6±17.6)%,C组为(78.9±20.5)%;B组皮瓣的成活率最高(P0.05)。术后1、3、7、10、14 d观察,B组及C组皮瓣的炎性细胞浸润较A组明显减少,血管内较少有血栓形成,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显著,新生血管密度增加明显;且缺血6 h亚组的参数均优于8 h亚组。结论建立轴型皮瓣静脉淤血型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将阻断静脉的时间控制在6 h为宜;外源性HSP90α"F-5"表达蛋白可增加皮瓣血流再灌注量,降低细胞渗透,促进新血管形成,从而对静脉淤血型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提前干预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9.
<正>末节断指再植常因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静脉回流而造成手术的失败。自1998-10~2003-10笔者所在医院根据末节完全性断指的不同伤情及离断平面,选择不同的方法重建静脉回流,再植272指。现将相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53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手大鱼际处肿物,后逐渐增大,并伴有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3月前肿块出现压痛,影响手部功能,来我院就诊。检查:除右手掌外,全身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右手掌尺侧及大鱼际处局部隆起,尺侧肿物呈樱桃大小两个,大鱼际处肿物约6cm×6cm大小,质软,移动度存在,边界尚清楚,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皮色、皮温正常。肿物无搏动及杂音,压迫后两处肿物似有交通,有压痛并伴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加重,拇指对掌力弱。腕部Tinel征阳性。X线片:右手掌尺侧及大鱼际处有两处均匀的密度减低区。B超:右手大鱼际处有-6cm×7cm的圆形低密度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