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对比观察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与常规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按照不同介入治疗方法分为ADAPT组(n=29)和支架组(常规支架取栓,n=25);比较2组术中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AK)、剂量面积乘积(DAP)、摄影序列数和摄影帧数以及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DAPT组透视时间、AK、DAP、摄影序列数和摄影帧数均低于支架组(P均<0.05)。ADAPT组25例(25/29,86.21%)、支架组13例(13/25,52.00%)AK值<1.0 Gy,ADAPT组中AK值<1.0 Gy者占比高于支架组(P<0.01);ADAPT组22例(22/29,75.86%)、支架组11例(11/25,44.00%)DAP值<100 Gy·cm2,ADAPT组中DAP<100 Gy·cm2者占比高于支架组(P=0.01)。透视时间与DAP(r=0.60,P<0.01)、AK(r=0.69,P<0.01)均呈正相关,DAP与AK呈正相关(r=0.81,P<0.01)。结论 ADAPT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支架取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直接抽吸取栓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ADAPT)与机械支架取栓术治 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3-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根据采 用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DAPT组和支架组。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血流mTICI≥2b级,治疗技术相关 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时间、一次完全再通比例、一次完全再通手术时间、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比例;主 要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预后良好(mRS≤2分)比例;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为术中血栓逃逸与术后症 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06例患者,年龄24~90岁,平均69.6±13.5岁,男性51例(48.1%);其中 ADAPT组46例,支架组60例。ADAPT组中43例(93.5%)患者实现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支架组中52例 (86.7%)患者实现全部闭塞血管再通。ADAPT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52.5(31.5~87.7)min vs 64.0(51.0~98.7)min,P =0.036];一次完全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37.2±12.4 min vs 59.5±21.4 mi n, P<0.001);两组一次完全再通、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APT组90 d预后良好患 者比例高于支架组(63.0% vs 36.7%,P =0.007);两组术中血栓逃逸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支架组比较,采用ADAPT技术较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患 者临床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直接一次性抽吸取栓(ADAPT)技术与支架取栓术对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取栓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7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DAPT组和支架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手术信息及临床预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手术方式是否为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和术前NIHSS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术后NIHSS评分、90dmRS、症状性出血率以及是否静脉溶栓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不同临床结局为因变量,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方式、血管再通率、年龄并不是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P>0.05),术前NIHSS评分(P=0.031)和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P=0.010)是临床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在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ADAPT技术与常规支架取栓术具有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