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性,66岁.因左侧腰部不适半年伴疼痛1周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不适,未重视而未行治疗.入院前1周感左侧腰部胀痛,深呼吸及体位变化时加重.无发热,无恶心呕吐,大小便常规正常.查体:心肺无异常,左侧腹部压之不适,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化验检查:血红蛋白97 g/L,红细胞3.41×109/L,白细胞7.98×109/L,血小板104×109/L,凝血、血生化无异常.癌胚抗原、甲胎蛋白、CA125正常.腹部B超提示:胆囊壁欠光滑,脾下极增大.PET-CT检查提示:脾大,可见多发等密度及低密度病变,不同程度代谢增高伴囊性变(图1),考虑为恶性病变.于2012年5月9日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为58例患者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的临床资料,统计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54例成功施行完全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4例因术中出血较难控制中转开腹,中转率6.9%。手术时间平均(193.6±51.7)min,术中出血量(374.8±241.6)mL。术后平均住院(9.3±2.7)d。5例术后出现轻微胆漏,发生率8.6%;10例并发右侧胸腔积液,发生率17.2%。无术后出血、肝功能衰竭、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下吸引器是剥离肝血管瘤的一件“利”器,沿肝血管瘤壁以吸引器刮吸钝性剥离血管瘤有助于显露保护瘤体周边重要脉管结构,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胰腺浆液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0月本科收治的43例胰腺浆液性肿瘤病人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行腹部B超、胰腺增强CT、外周血肿瘤标记物检查,部分病人行MRI、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ereatography,ERCP)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肿瘤位于胰头部14例(32.6%),胰腺体部21例(48.9%),胰腺尾部8例(27.6%);40例(93%)行手术治疗,3例(7%)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后定期复查.手术病人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15%),胰腺体尾部切除术18例(45%),胰腺中段切除术6例(15%),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10例(25%).手术时间60~ 400 min,术中出血20 ~ 400ml,术后胰瘘8例(20%),围手术期1例(2.5%)因术后腹腔大出血死亡,伤口感染1例(2.5%),未出现腹腔感染及胃排空延迟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浆液性囊腺瘤.术后随访3~16个月,手术病人未出现复发及转移,行定期检查病人肿瘤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良性病变.通过腹部B超、CT及MRI检查与黏液性肿瘤做好鉴别,根据病变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因素.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55例行术中125I粒子植入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胰瘘组患者和非胰瘘组患者,并分别从年龄、性别、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粒子植入位置、粒子植入数量、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应用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若两组间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 55例行125I粒子植入术的患者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9例发生术后胰瘘,胰瘘发生率为16.4%.经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植入粒子数目、手术时间、围手术期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因素与术后胰瘘发生无相关性(P>0.05),术中125I粒子植入的位置及术后是否应用抑制胰液分泌药物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经多因素Logisitic回归进一步分析,125I粒子植入的位置及术后是否应用抑制胰液分泌药物是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无法行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物位于胰头颈部或钩突部是术后发生胰瘘的的危险因素.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或醋酸奥曲肽等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目前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23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随访过程中死亡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肝移植患者的1年生存率已达73.6%,2年生存率为69.6%,其中原发病是良性疾病的患者长期生存率要高于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复发已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达35.8%,术后出血占第2位,达到24.7%。结论 肿瘤复发以及术后出血是影响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对于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肝脏切除联合动脉切除重建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联合肝动脉切除重建的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情况及预后。结果15例中,肝右动脉与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5例,肝右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端端吻合3例,肝右动脉与肝左动脉端端吻合1例,肝右动脉与肝右动脉端端吻合1例,肝右后与肝右后端端吻合1例,肝固有动脉与门静脉端侧吻合3例,肝右动脉与门静脉端侧吻合1例,其中4例同时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本组根治性切除(R0切除)11例,非根治性切除(R1切除)4例。3例术后出现胆瘘,1例出现胆瘘合并腹腔内感染,1例出现腹腔内感染,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于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术后4例肿瘤复发,时间为6~26个月,平均复发期为17.5个月;其中1例(25%)为R0切除,3例(75%)为R1切除。术后6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5.6%、78.6%、33.7%。结论对于动脉受侵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肝脏切除联合动脉切除重建,可提高根治切除率并可改善患者预后。熟练掌握血管吻合技巧可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由自身免疫炎症介导,且伴有胰腺肿大及胰管不规则狭窄的特殊类型慢性胰腺炎,其病理以胰管纤维化伴有淋巴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其发生、发展、相关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表现及治疗与其他类型胰腺炎具有明显区别。本文就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相关治疗等5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认识及了解相关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胰腺中段切除术治疗胰腺中段良性肿瘤的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9月本科实行的胰腺中段切除术病例26例。结果26例病人行胰腺中段切除、胰肠Roux—en—Y吻合。手术时间(150.6±40.3)min,术中出血(180.7±68.5)ml,保留远端胰腺长度平均为(6.5±1.7)cm。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良性病变。术后住院时间(24.4±15.3)d。术后出现胰瘘12例(46.1%),均为A级,行保守治疗后均痊愈。1例术后发生腹腔内大出血导致死亡。术后随访3—18个月,肿瘤无复发情况,1例外分泌功能受损,1例新发糖尿病,无糖尿病病情加重病例。结论胰腺中段切除术是治疗胰腺颈部及体部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多地保存病人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提高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患者84例,胰瘘发病率为21.8%,胰瘘合并有腹腔感染患者32例.对于临床上怀疑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血液及引流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进一步行腹部B超或CT平扫等检查,一经确诊,即给予充分引流、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对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2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阳性菌53例次,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包括41株细菌和12株真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3株(43.4%)、革兰阴性杆菌18株(40.0%)、真菌12株(16.6%),其中常见的细菌主要有屎肠球菌(24.5%)、鲍曼不动杆菌(13.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3%),最常见的真菌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7.5%).病原菌耐药性较高,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最有效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于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32例患者经充分引流和调整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无患者死亡.结论 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有效预防与早期治疗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对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保持充分引流和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