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目的回顾性总结使用硬质胆囊镜(硬镜)进行保胆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经验与体会,并制定胆囊结石分级分期治疗策略(唐都经验/标准)。方法对该科2009年12月~2012年12月441例行硬镜取石保胆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1例胆囊结石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失访,失访率为2.4%。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胆囊结石复发2例(0.47%),胆囊周围积液3例(0.7%),胆漏1例(0.23%),其余424例效果均满意。结论取石保胆术是一种尚有争议,但逐渐被认可的手术治疗方式,可以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笔者制定的"GUW"胆囊结石分级分期治疗策略(唐都经验/标准)有望成为这一治疗方式的评价体系标准。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胰管出血(HP)是罕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目前尚无公认的诊疗标准。本研究总结近40年来文献报道的HP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加深对HP的认识,提高早期识别与诊断的能力,为临床规范诊疗策略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77年1月—2021年12月公开发表关于HP的相关文献,分析HP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纳入文献151篇,共333例患者,其中男性267例,女性66例,男女比例约为4∶1;年龄3~94岁,平均45.9岁。病因以胰腺炎(82.3%)最常见,其中慢性胰腺炎占89.1%,其次为胰周动脉瘤(6.0%)和胰腺肿瘤(5.4%)。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黑便(74.2%)和腹痛(53.8%)。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内镜、腹部增强CT及腹腔相关动脉造影,282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共140例(49.6%)可以经内镜检查明确诊断。204例行腹部CT检查,其中假性动脉瘤120例(58.8%)、假性囊肿46例(22.5%)、胰腺肿瘤15例(7.4%)、胰周动脉瘤13例(6.4%)、胰管结石4例(2.0%)。193例患者行腹腔相关动脉造影检查,112例(58.0%)显示阳性结果。最常见出血源是脾动脉(41.2%),其次是胃十二指肠动脉(16.7%)、囊壁出血(9.9%)、胰十二指肠动脉(9.6%)。36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180例患者尝试了介入治疗,147例(81.7%)患者成功;14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9例患者选择其他治疗方式。218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197例(91.4%)无复发性出血,13例(6.0%)再出血,5例(2.3%)死亡。结论 HP确诊较为困难,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重复的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率。治疗以针对病因为主导的综合治疗为主,同时根据疾病的临床进程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胰瘘是胰体尾切除(DP)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其与患者的预后及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在探讨DP术后胰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9例因胰腺肿瘤行DP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对可能导致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9例患者DP术后生化漏发生率为34.3%(34/99),B级胰瘘发生率18.2%(18/99),C级胰瘘发生率1.0%(1/99)。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手术时间、胰管直径及是否联合脾切与胰瘘发生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42岁(OR=0.955,95% CI=0.914~0.998)、手术时间≥253 min(OR=1.013,95% CI=1.005~1.021)及联合脾切术(OR=4.152,95% CI=1.043~16.535)为DP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DP术后有一定的胰瘘发生率,年龄、手术时间、联合脾切是DP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评估对术后胰瘘的风险预测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