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实验1组(n=8)、实验2组(n=8)和实验3组(n=8)。造模成功后,实验1组和实验3组予补阳还五汤灌胃,1次/d;实验2组和实验3组电针治疗,1次/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与实验1组和3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干预后1d、7d、14d和28d,每组随机处死2只大鼠,作为4个亚组,采用大鼠脊髓损伤评分(Basso,Beattie &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 scale)评估每个亚组大鼠运动功能;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脊髓组织形态。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评分无明显变化,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7d、14d、28d的BBB评分整体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扶阳罐循经温通疗法治疗原发性肩凝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扶阳罐循经温通。统计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美国加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肩凝症患者疼痛均较治疗前减轻,VAS评分显著下降(均P<0.05),UCLA 评分和ASES 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P<0.05),UCLA评分及ASES 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的80.49%(33/41)P<0.05。结论:扶阳罐循经温通疗法联合局部封闭+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肩凝症短期疗效显著,止痛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局部封闭+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疗法,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12在我科收治的腰骶椎结核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7.5岁。67例患者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标准:C级19例,D级32例,E级1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骶椎结核。其中L_(4-5)节段42例,L_5-S_1节段25例。术前所有患者均给予规范口服三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2-4周,同时加服肝泰乐(葡醛内酯片)保护肝功能。手术方法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血沉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硬脊膜及大血管损伤,手术时间1.5-3 h,平均2.3 h;手术出血量300-600 ml,平均415.3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8.6个月(14-30个月)。术后平均5.1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67例术后10-18个月获得临床治愈。其中3例患者出院后结核复发、窦道形成,经再次手术治愈;2例术后出现术区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后治愈。术前存在脊柱功能损害者,除3例复发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为D级外,其余均恢复至完全正常。结论在有效且正规的抗结核药物辅助下,通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是可行、有效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强度的改变,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当下第三大常见的疼痛原因。LBP患者年龄分布与性生活高峰期年龄段高度重叠,腰痛的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如性生活障碍、不和谐的性生活等。目前已有许多在肌肉-骨骼医学领域中对全髋关节置换、关节炎等患者的性活动研究的相关报道。近年来,LBP对性生活的影响也被广泛研究,因此本文对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IVDD)与核转录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姜黄素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干预IVDD的影响因素来减缓其退变过程。笔者结合文献就参与NF-κB信号通路调控IVDD的相关因素和以姜黄素为代表的NF-κB抑制剂干预IVDD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行PKP术治疗的438例单节段OVCF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PK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节段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非骨折组(257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胸腰段比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情况、随访期间外伤情况及再骨折时骨密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其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相关性。  结果  289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并纳入本研究,术后随访12~24(13.5±0.9)个月。至末次随访,术后共32例患者新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邻近节段再骨折与再骨折时骨密度和随访期间外伤情况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骨折时骨密度(OR=0.225)是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影响因素(P < 0.01);随访期间轻微外伤(OR=5.254)可能是导致再骨折发生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P < 0.01)。  结论  PKP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的进展和随访期间的再次外伤。因此术后早期腰围保护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避免外伤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的龙血生肌温敏凝胶对大鼠失神经支配创面促愈合的影响,明确最佳剂量。方法:健康SD大鼠80只,建立失神经支配创面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各20只,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用相应剂量(0.8、0.4、0.2 g/mL)的龙血生肌温敏凝胶,对照组使用凡士林纱布外敷创面,观察创面愈合的大体情况,计算创面愈合所需的时间及其愈合率,采用HE染色检测各时间点创面组织切片的成纤维细胞数量。结果: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创缘皮肤血供均良好,无明显红肿发炎及坏死征兆;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对比,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相近,均比低剂量组及对照组优(P 0.05),而低剂量组又比对照组愈合快(P 0.05)。高中低剂量组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在5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多(P 0.05),高、中剂量组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在造模后第11天比低剂量组显著增多(P 0.05)。结论:龙血生肌温敏凝胶对失神经支配创面有促愈合作用,中高剂量的龙血生肌温敏凝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颈椎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6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3~C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C2、C7双侧半棘肌止点的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36例和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椎总活动度(ranges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及术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传统组手术时间为140.49±36.57min,改良组为122.35±46.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出血量为233.66±165.39ml,改良组为281.18±208.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2例、改良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无脊髓损伤、门轴断裂、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无内置物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传统组随访时间为17.10±3.57个月,改良组为16.40±2.5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1.36±8.14)%,改良组为(72.95±1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传统组与改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传统组颈椎曲度较术前减少3.73°±1.38°,改良组较术前减少1.47°±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ROM较术前减少6.63°±2.09°,改良组较术前减少4.53°±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11例(30.56%)、改良组1例(3.33%)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单开门手术相比,保留双侧半棘肌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时,可最大限度保留颈椎后方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及ROM的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验证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SymMap、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和靶点。从OMIM、GeneCards、TTD、DrugBank数据库检索脊髓损伤的靶点。通过venny软件获取补阳还五汤与脊髓损伤的交集靶点。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共得到补阳还五汤中活性成分106个,作用靶点225个,脊髓损伤靶点1315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112个。补阳还五汤主要通过槲皮素、山柰酚、鞣花酸、木樨草素、常春藤皂苷元等药物活性成分治疗脊髓损伤。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达到治疗脊髓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在经皮椎体强化(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术后早期和后期残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住院行PVA治疗的312例OVCFs患者,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共纳入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59例,女181例,年龄50~95(76.11±10.72)岁,骨折节段分布在胸椎区(T5-T10)50例,胸腰椎区(T11-L2)159例,腰椎区(L3及以下)31例。将术后第1天视为术后早期,术后第7天视为术后后期,再结合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将患者分为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明显组(A组,VAS评分≤ 4),共有患者121例,其中男29例,女92例,年龄50~90(75.71±11.00)岁;术后早期疼痛缓解不明显组(B组,VAS评分>4),共有患者119例,男30例,女89例,年龄53~95(76.51±10.46)岁;术后后期疼痛缓解明显组(C组,VAS评分≤ 4),共有患者172例,男42例,女130例,年龄50~95(76.20±10.68)岁;术后后期疼痛缓解不明显组(D组,VAS评分>4),共有患者68例,男17例,女51例,年龄53~94(75.88±10.91)岁。统计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伤椎节段、术前胸腰椎筋膜损伤情况、术式选择、术中单双侧穿刺情况、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及中央高度恢复情况,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它们与PVA术后残留腰背痛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PVA术后早期残留腰背痛与骨密度、术前胸腰椎筋膜损伤情况、单双侧穿刺情况、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及中央高度恢复情况相关(P<0.05);术后后期残留腰背痛与骨密度、伤椎节段、术式选择、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及中央高度恢复情况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在术后早期,合并胸腰椎筋膜损伤情况(OR=4.938,P=0.001),单双侧穿刺情况(OR=5.073,P=0.002)与术后残留腰背痛症状存在正相关的关系(B>0),是其危险因素;而骨密度(OR=0.211,P=0.000),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OR=0.866,P=0.001)则与术后残留腰背痛症状存在负相关的关系(B<0),是其保护性因素;在术后后期,骨密度(OR=0.448,P=0.003),骨水泥总量(OR=0.648,P=0.004),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OR=0.820,P=0.000)与术后残留腰背痛症状存在负相关的关系(B<0),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骨密度降低、胸腰椎筋膜损伤、术中单双侧穿刺情况、椎体前缘的高度恢复不良及骨水泥注入量不足与PVA术后残留腰背痛的发生关系密切,影响术后早期及后期的腰背部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