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释义: 反弓折顶技术:目前临床上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效果不甚满意。传统单纯撑开通过前纵韧带复位技术,不能很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反弓折顶技术通过改型棒作用使前柱充分撑开,恢复椎体前柱高度,再撑开后方为椎弓根植骨提供可靠空间。 椎弓根植骨: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将自体骨颗粒或者异体骨植入伤椎骨折处,填充椎体压缩缺损,避免骨折愈合后“空壳现象”形成,在通过椎体置钉于植骨区下方,对植骨区支撑作用,有效维持骨折愈合后高度,降低断钉断棒等并发症。 背景:胸腰段爆裂骨折发病率较高,后路单纯撑开技术在维持椎体高度、降低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不甚满意,因此试图探索更佳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采用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纳入7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均采用后路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4-14 d,平均7.8 d。随机分为2组,单纯撑开组38例行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固定,反弓折顶植骨组40例行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固定。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获得10-22个月随访;②单纯撑开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反弓折顶植骨组(P < 0.01);③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④2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⑤术后2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反弓折顶植骨组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椎体高度过度丢失等并发症;单纯撑开组发生内固定失败螺钉拔出3例,钛棒断裂2例,椎体高度明显丢失10例;⑥提示与单纯撑开复位固定相比,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植骨并伤椎置钉固定可形成伤椎压缩中心骨性支撑,重建前、中柱高度方面疗效确切,具有力学强度高、椎体高度维持好、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将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为理想的选择。 ORCID: 0000-0001-8648-1076(朱福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和其他慢性疾病,保守治疗极易导致卧床并发症。目的:评价经皮加压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 2007-06/2009-06收治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植入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32例和2007/2011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方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Harris评价术后疗效。结果与结论: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治疗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而2组Harris 评分优良率接近。说明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也可有效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且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研究认为捆绑带的使用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运甚至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目的:观察3种不同宽度捆绑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髓内固定,分别在骨折部位加用3,6,9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于固定后2,4,6周行大体观察、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观察不同宽度捆绑带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及影响。结果与结论:固定后4,6周,6mm捆绑带组骨密度明显优于9mm捆绑带组(P〈0.05)。固定后4,6周9mm捆绑带组骨密度和固定后2,4,6周骨痂直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6mm捆绑带组新生骨小梁数量和成骨细胞数均多于其他两组。结果证实,保持相同的捆绑带束缚力条件下,6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对骨折愈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背景: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和其他慢性疾病,保守治疗极易导致卧床并发症。 目的:评价经皮加压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总结2007-06/2009-06收治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植入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32例和2007/2011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方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Harris评价术后疗效。 结果与结论: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治疗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而2组Harris评分优良率接近。说明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也可有效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且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和其他慢性疾病,保守治疗极易导致卧床并发症.目的:评价经皮加压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2007-06/2009-06收治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植入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32例和2007/2011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方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Harris评价术后疗效.结果与结论: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治疗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而2组Harris评分优良率接近.说明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也可有效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且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骨折治疗中不同宽度的捆绑带固定对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建立胫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应用不同宽度(3 mm,6 mm,9 mm)捆绑带固定骨折,分别于术后2、4、6周行生物力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2周6 mm的捆绑带组抗折弯、扭转、拉伸均强度居中,9 mm组优于其他两组,3 mm组最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6周6 mm组及3 mm组抗扭转、折弯、拉伸强度均明显增强,而9 mm组增强幅度不大。4周时6 mm组抗拉伸力与其他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抗折弯力及扭转力与9 mm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 mm组仍低于9 m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6周时,6 mm组抗扭转力均优于其他两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 mm组优于9 mm组(P<0.05),抗折弯力及抗拉伸力6 mm组与3 mm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优于9 mm组(P<0.05)。结论适宜宽度的捆绑带在骨折治疗的过程中均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并且骨折愈合的力学结果更满意。  相似文献   
7.
化学溶核术术后影像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关(胶原酶)化学溶核术后相应影像学方面的变化。方法:对90例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化学溶核术术前、术后腰椎X线及CT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CT改变有4种类型,消失型、缩小型、CT值降低型和无变化型。3.33%患者术后出现继发性腰间盘膨出,6.67%术后出现椎间盘隙变窄。结论:化学溶核术的临床疗效与术后CT的改变有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治疗长管状骨多段骨折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治疗长管状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5例利用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治疗长管状骨多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肢体功能恢复参照肘关节和膝关节HSS评分系统,优良率为92%,无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结论 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治疗长管状骨多段复杂骨折,患者能够早期活动,避免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锁骨钩钢板和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比较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与克氏针张力带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现锁骨钩钢板治疗组和克氏针张力带组优良率分别为100%和80%,复位率分别为100%和73.3%,内固定松动断裂率分别为0和16.7%,感染率分别为0和23.3%,再脱位率分别为0和16.7%,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尝试将外源性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局部,发现局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损伤神经修复,且局部应用效果优于全身应用。目的:评价明胶海绵浸润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单一、完全断裂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18-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 组,实验组急诊行清创、神经端端直接吻合,术中将浸润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明胶海绵环绕包裹于神经吻合处;对照组急诊行清创、神经端端直接吻合,吻合神经处不予特殊处理。两组术后常规石膏固定,抗炎、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治疗。治疗后4周进行电生理检查,治疗后6个月进行神经损伤远端感觉、运动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感觉电位恢复14例,恢复率为78%;运动电位恢复15例,恢复率为83%。对照组感觉电位恢复10例,恢复率为57%;运动电位恢复12例,恢复率为66%。两组间感觉、运动电位恢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17例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15例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83%,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局部应用明胶海绵浸润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