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3.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治疗关系一直都是研究热点。有利的肠道菌群结构可以促进上皮肿瘤或者黑色素瘤患者抗PD-1免疫治疗疗效,并且这种疗效可以通过粪菌移植来实现。对于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服用益生菌可改善放疗引起的腹泻等不适反应。相关研究表明,化疗后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提升相关菌群的数量可提高化疗耐受性和疗效。调整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新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探讨宫颈癌患者放疗过程中粪便样本中代谢产物的表达变化与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宫颈癌放疗的患者51例(其中1名患者因入组后不能按要求留存有效标本而剔除,实际共50例),收集患者放疗期间4个时间点的粪便样本,即放疗开始、放疗2周、放疗4周、放疗结束,共计200个,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凝聚层次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鉴定粪便中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结果通过L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到5770个代谢峰,鉴定出121个显著失调的差异代谢产物,其中77个代谢产物表达上调,44个代谢产物表达下调。有19个差异代谢产物在放疗4个时间点发生显著变化,包括1-甲基黄嘌呤、亚油酸、5-氨基戊酸、苯乙胺、苯乙烯、N-乙酰谷氨酸、19-去甲睾酮、4-乙酰氨基丁酸、N-乙酰-L-苯丙氨酸、大豆苷元、胆酸、花生四烯酸、甲蓝氨酸、N-甲酰-L-蛋氨酸、槲皮苷,苯丙氨酸、葡糖酸、蜜二糖及α-CMBHC。共筛选出4个代谢通路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有关(Pathway imPact>0.1),分别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通路、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赖氨酸降解代谢通路。结论宫颈癌患者放疗后粪便中代谢产物发生明显改变。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粪便上清中的差异代谢产物表达发生不同程度的上调或下调,为急性放射性肠炎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验证基于深度学习的宫颈癌靶区自动分割勾画临床适用性。方法 选取 535例宫颈癌CT影像,参照RTOG及JCOG标准勾画宫颈癌临床靶区(CTV),经专家审查后作为参考勾画,用于自动分割勾画训练和测试。另从测试组中随机挑选根治 4例及术后 6例,分别由初、中、高级医师手动勾画CTV。统计Dice系数(DSC)、平均表面距离(MSD)和豪斯多夫距离(HD)用于自动分割勾画测试,以及比较医师手动勾画和自动勾画相对于参考勾画的准确性。同时,分别记录算法和手动勾画耗时。结果 数据经VB-Net网络训练得到根治CTV1(dCTV1)、dCTV2、术后CTV1(pCTV1)自动分割模型,自动勾画结果与参考勾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SC:0.88、0.70、0.86;MSD:1.32、2.42、1.15 mm;HD:21.6、22.4、20.8 mm)。dCTV1算法与三组医师勾画相近(P>0.05);dCTV2及pCTV1算法均优于初中级医师勾画(P<0.05),自动分割勾画耗时较手动勾画显著缩短。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宫颈癌靶区自动分割勾画准确性与高级医师手动勾画相当,应用于临床中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具有提高勾画一致性和准确性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45例。结果45例患者均行同期放化疗,其中6例患者后续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26例患者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5年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58.0%、57.2%,ⅠE~ⅡE期分别为64.0%、63.6%,Ⅲ~Ⅳ期为29.2%、30.0%。结论同期放、化疗可有效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生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苏南某煤电厂环境γ辐射水平。方法于2009年7月用BH3103B型便携式χ-γ剂量率仪对厂区室内外的环境陆地γ辐射剂量率进行监测。结果室内外的陆地γ辐射剂量率水平按测点平均分别为119.4 nGy/h和103.4 nGy/h。厂区室内外陆地γ外照射对人体产生的年有效剂量为0.72 mSv/a。结论厂区γ外照射的年有效剂量偏高,主要原因是室外的陆地γ辐射剂量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随着有效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的使用,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随之而来的是局部复发的患者日益多见.腔内近距离放疗(intraluminal brachytherapy,ILBT)被公认为是一种可应用于无临床手术机会的支气管恶性肿瘤患者的二线治疗方式.本试验通过随访研究以评价CT引导的高剂量率ILBT治疗复发支气管肺癌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06-01-2015-09-30收治的15例复发支气管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利用Kaplan-Meier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5例复发支气管肺癌的患者均接受ILBT,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全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1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1例,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1例,总有效率(response rate,RR)86.7%(13/15),疾病控制率(CR+ PR+SD)93.3%(14/15).患者在ILBT后第1、2、4和8周末时的气促评级均显著减少,P<0.001.ILBT后的平均局部缓解期为(5.27±3.35)个月,中位局部缓解期为3.24个月,联合支气管介入治疗(P=0.013)及ILBT累积剂量>20 Gy(P=0.013)可提高局部有效率.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为9.5个月(95%CI:12.2~16.5个月),平均PFS为(15.8±14.4)个月,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rival,OS) 23.0个月(95%CI:25.0~30.0个月),平均OS(28.0±17.0)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93.3%(14/15)和40.0%(6/15).主要不良反应为支气管痉挛和咯血,其次为咳嗽、气促、乏力、恶心呕吐和骨髓抑制.结论 CT引导的ILBT治疗复发支气管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肿瘤姑息治疗方式,值得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VEGF mRNA及蛋白在大鼠放射性脑损伤模型中的动态改变。方法 健康SD大鼠11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照组(麻醉后不照射,42只)和照射组[20 Gy电子线(6 MeV)单次全脑照射SD大鼠建立放射性脑损伤模型,72只],分别于照射后1、3、7、14、28、42、56 d被处死,取全部脑组织。通过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VEGF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全脑VEGF总蛋白含量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检测脑血管内皮细胞、胶质及神经细胞VEGF蛋白积分光密度值变化。结果 照射组脑组织在观察期主要历经了脑血管内膜细胞受损、血管源性水肿、血栓发生、血栓消融、血管再通及新生等病理变化过程。照射组VEGF mRNA在照后1~56 d出现下降,其中1、3、7、28和42 d降低与假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75~46.118,P<0.05)。VEGF总蛋白在照后1和7 d表达增高,3、14、28、42、56 d表达相对降低。照后1 d起脑组织即出现VEGF染色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胶质及神经细胞。照后1、14、42、56 d胶质及神经细胞VEGF蛋白光密度值出现显著升高,与假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4~-4.697,P<0.05),血管内皮细胞在照后1、14、42 d VEGF蛋白光密度值升高(t=-5.554~-4.159,P<0.05)。结论 在放射性脑损伤模型中,大鼠脑组织中VEGF mRNA表达受到相对抑制;VEGF总蛋白仅在损伤急性期升高;脑血管内皮细胞、胶质及神经细胞表达的VEGF蛋白在观察期内持续上调,并参与了急性期内诱导水肿、形成血栓以及在早发延迟期内血管修复与再生、血栓消融等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联合低剂量扇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FBCT)引导的在线适应性放疗(OART)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联影uCT-ART平台予11名宫颈癌(10名术后辅助,1名根治性放疗)患者行高年资放疗医师主导触发的OART。分析AI辅助低剂量FBCT引导的OART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包括评估自动分割轮廓质量、自动放射治疗计划、OART在线剂量学分析、OART流程时长;以及11名宫颈癌患者的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分析。结果 在297个分次治疗中,经高年资放疗医师判断,共启动81次OART,人均启动OART 7.4次。OART流程平均总时长为18.97 min OART调整平均时长为15.87 min。11例患者在定位CT上经AI辅助勾画工具自动分割感兴趣区域(ROI),得到ROIauto经高年资放疗医师修改及审核后得到ROIedit,其中临床靶区(CTV)的Dice相似系数为0.85 ± 0.04,不劣于前期模型0.89 ± 0.02(P>0.05),95% 豪斯多夫距离为(5.64 ± 1.60)mm,优于前期模型构建的(6.28 ± 2.31)mm(t=-2.34,P<0.05)。OART启动后轮廓勾画策略为优先采用CTV刚性拷贝/OAR自动分割+高年资放疗医师修改。OART计划的计划靶区(PTV)剂量分布更为紧凑,且剂量整体更接近处方剂量;OART计划中OAR剂量控制更贴近临床要求,OAR受照剂量显著低于影像引导放疗(IGRT)计划;适形指数CI与均匀性指数HI优于手动计划。在OART过程中,分次间靶区体积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5%的范围内,而OAR体积变化范围波动较大,且无明显规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发生急性不良反应均为PRO-CTCAE 1~2级,未见3级及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本研究描述了基于uCT-ART的OART系统在宫颈癌放疗的成功实施,证实了OART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