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胰腺癌组(n=17)、肿块型胰腺炎组(n=12)、正常对照组(n=25)均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和DWI(b值取0,600 s/mm2),分析病变组织与正常胰腺DWI信号特点,并测定各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定量分析比较各组间ADC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胰腺癌组、肿块型胰腺炎组、对照组ADC值分别为(1.77±0.08)×10-3mm2/s、(1.97±0.17)×10-3mm2/s、(1.46±0.28)×10-3mm2/s,胰腺癌组ADC值低于肿块型胰腺炎组(t=5.71,P<0.05)、低于对照组(t=5.34,P<0.05),肿块型胰腺炎组ADC值高于对照组(t=5.13,P<0.05).结论 DWI有助于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可作为常规MRI的重要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RI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加行SE/EPI序列DWI扫描,分析其MRI及DWI征象。结果:17例共21个瘤灶,其中单侧单发13例,单侧多发2例(共4个瘤灶),双侧单发2例;17个瘤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4个位于腮腺深叶;20个瘤灶呈圆形或卵圆形,1个呈不规则、分叶状;20个瘤灶边缘清楚,1个边缘模糊。17个直径20mm的瘤灶MRI呈长T2或稍长T2信号,信号混杂,囊变区T2信号更高,T1WI以等或稍长信号为主,其中4个瘤灶伴短T1出血信号;4个直径20mm瘤灶信号较为均匀,呈稍长T2、稍长T1信号。9例单发患者加行DWI,4个瘤灶呈明显高信号,5个呈等低信号。21个瘤灶均不同程度强化,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其中2个呈包膜样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不难作出诊断,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读片窗     
患者男,55岁.因右髋部酸痛不适1年余入院.体检:右髋部轻压痛,右髋活动稍受限,局部无红肿,右下肢无纵向叩击痛. X线平片示:右股骨粗隆间髓腔一类圆形透亮区,大小约2.5 cm×2.0 cm×3.0 cm,周围见硬化环,其内见条弧状高密度影分隔(图1).CT示:右股骨粗隆间髓腔见一不规则骨质破坏区,境界清楚,硬化带明显,内部可见斑点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骨皮质完整(图2).MRI示:右股骨粗隆间髓腔异常信号,抑脂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斑点状无强化低信号(图3-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成分、斑块发生部位、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164例均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较大分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件质和成分、斑块好发部位以及造成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并与13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64例中,颈动脉颅外段斑块137例(占83.5%),其中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好发(97/137,70.8%).颈动脉单纯斑块75例,其中非钙化性斑块(含多发)26例,占15.9%,钙化斑块(含多发)49例,占29.9%;颈动脉混合性斑块89例,占54.2%.72例颈动脉管腔中一重度狭窄患者中,52例(占72.2%)伴发同侧脑梗死;1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中,11例(占91.7%)伴发同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和检出数量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5).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成分、斑块的数量、斑块的发生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双源CT血管造影可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病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MRI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根据入院后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进展组44例和非进展组49例。患者发病48h内行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ASL序列的MRI检查,ASL图像上获得脑血流量(CBF)值,计算相对脑血流(rCBF)等。用NIHSS评分对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进展的临床因素和影像指标。结果进展组病灶侧CBF和rCBF显著低于非进展组[(31.83±10.26)ml/(100g·min)vs (48.78±22.11)ml/(100g·min),P0.01;0.76±0.39 vs 1.21±0.52,P0.01],入院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进展组[(7.52±3.62)分vs (5.65±3.06)分,P0.01],颅内血管狭窄比例显著高于非进展组(70.5%vs 22.4%,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CBF(OR=4.035,95%CI:1.868~10.425,P=0.001)、颅内血管狭窄(OR=0.233,95%CI:0.069~0.739,P=0.015)、入院NIHSS评分(OR=0.765,95%CI:0.591~0.953,P=0.026)与脑卒中进展有关。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SL检测出低灌注、MRA发现有血管狭窄、入院NIHSS评分7分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CTA及3D-DSA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双源CTA和DSA影像学资料,将其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诊断符合率以及动脉瘤特征和载瘤血管的显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1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56个.双源CT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4%;DS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9%.直径在3.1~5mm和5.1~10mm之间的动脉瘤的检出上,3D-CTA和3D-DSA相等.结论 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巢二元碰撞瘤的病理特点与相关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和临床资料完整的13例卵巢二元碰撞瘤。所有患者均有CT和(或)MR检查,观察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并与临床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例卵巢碰撞瘤(14个病灶)均存在两种独立组织成分,其中9个病灶来源于上皮性肿瘤与性索-间质肿瘤,5个病灶来源于上皮性肿瘤与生殖细胞肿瘤;病灶均表现为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其中上皮性肿瘤体积较大或巨大,生殖细胞肿瘤或性索-间质肿瘤相对较小;碰撞样肿瘤中生殖细胞肿瘤全部位于上皮性肿瘤的囊变区内,性索-间质肿瘤病灶全部贴附于其囊壁上,但两种肿瘤组织间分界明确。结论:卵巢二元碰撞瘤的病理类型多样,影像上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肿瘤的构成和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影像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32例33个PAD患者,均做了常规MRI抑脂T2WI扫描及T1WI平扫、增强扫描以及MRCP检查。结果:33个PAD直径0.6~3.5cm,均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缘,表现为胰头右后方囊袋状影,抑脂T2WI上见19个(57.6%)有气-液平面,10个为单纯液体的囊样信号影,4个单纯气体影,MRCP上均清晰显示呈高信号囊袋状或“草莓”状影,22个(68.8%)清晰显示PAD与十二指肠降部黏膜相连的细长窄蒂。8例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单纯胆总管扩张,1例胆总管囊肿,1例单纯胆囊结石,4例胰腺炎,1例胰管扩张。结论:MRCP对PAD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原发肿瘤,在所有颅内肿瘤中占0.6%~5.1%.在颅内胶质肿瘤中占1.7%~70%[1].本文对作者所在单位2004年8月~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PA的MRl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并与临床病理对照以提高MRI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人类弱视视觉皮层fMRI反应与对比敏感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类弱视视觉皮层fMRI反应与心理物理学指标对比敏感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1.5T MR采集9名正常人、10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和10例单眼斜视性弱视患者对视网膜脑图刺激和6 cpd空间频率、50%对比度的黑白光点刺激的视觉皮层功能数据,划分出每个受试者的视觉皮层区,计算各个区的平均反应T值,与正常对照组主导眼对比,观察两种类型弱视视觉皮层损害情况.检测所有受试者健眼和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值.对弱视眼有损害的皮层功能区平均反应T值及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值标准化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屈光参差性弱视在V1、V2、V3、Vp及V7区,斜视性弱视在V1、V2、Vp区有功能损害(P<0.05),在这些损害的皮层功能区,两弱视组标准化反应T值及标准化对比敏感度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弱视皮层损害区的fMRI反应与对比敏感度之间无相关,原因可能为对比敏感度减低是由于具有感知低对比度属性的神经元阈值在高空间频率下升高,而fMRI不能有效检测出此种变化,也可能与fMRI本身技术局限性及刺激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