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7例胆管癌、40例近癌的非癌胆管及15例正常肝外胆管组织中VEGF-C的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近癌的非癌胆管和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胆管癌和近癌的非癌胆管组织中MLVD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VEGF-C的表达以及MLVD与胆管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且MLVD还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VEGF-C阳性胆管癌组织MLVD明显大于其阴性胆管癌组织(P<0.05),且VEFG-C表达与MLVD呈正相关(r=0.615,P<0.05);VEFG-C阴性表达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其阳性表达患者,复发者胆管癌组织中的MLVD明显高于无复发者(P<0.05),且MLVD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r=-0.542,P<0.05)。结论:VEGF-C的表达和MLVD与管癌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VEGF-C可能是预测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静脉期的直方图参数在诊断甲状腺癌(TC)及预测其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4月-2021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0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良性结节82个、恶性结节37个(分化型24例,非分化型13例)。所有患者术前行颈部和上胸部CT平扫和双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在静脉期图像上选取病灶最大层面沿病灶边缘勾画ROI后,软件自动生成灰度直方图,并获得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及第1、10、50、90和99百分位数(Pk)等参数值。比较良性TN组与恶性TN组、分化型与非分化型组之间各项直方图参数值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结节组的均值、P50和P90高于良性结节组,方差低于良性结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型组的均值、方差和P50低于非分化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方差、P50和P90鉴别良、恶性TN的AUC分别为0.871、0.744、0.827和0.747(P均<0.05);均值、方差和P50鉴别分化型与非分化型的AUC分别为0.60...  相似文献   
3.
肖科  刘峰  高玮  王翔  王莹 《中国临床康复》2011,(25):4572-4574
背景:膜超滤具有对蛋白质天然构象破坏较小以及回收率较高的特性,被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及纯化上。目的:利用所建立的传质模型优化血红蛋白超滤操作条件以分离出高纯度的血红蛋白。方法:利用膜超滤分离纯化的方法,研究浓缩血红蛋白溶液在超滤过程中溶液水分的渗透通量,溶液浓度和滤膜内外压力差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膜阻力和浓差极化阻力进行了定量描述,建立传质模型。结果与结论:①在压力为0.04MPa,温度为12℃条件下,溶液浓度分别为1.18,1.30,1.39,1.56g/L时,溶液的超滤渗透通量分别1.9375,1.8750,1.8124,1.7500L/(m2·h)。②在相同单位时间条件下,压力为0.02,0.03,0.04,0.05,0.06MPa时,溶液的超滤渗透通量为0.165,0.245,0.325,0.400,0.475L/(m2?h)。③试验的膜阻力Rm为0.1182,压力系数a等于0.128。随着蛋白浓度逐步升高,凝胶层逐渐形成,当达到凝胶浓度后再浓缩较困难。在试验条件下血红蛋白溶液凝胶浓度Cg为18.82g/L,超滤传质系数k为0.7008。  相似文献   
4.
<正>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致死性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推广使用,极大地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生活质量,使艾滋病成为了一种慢性可控制的疾病。因而,ART成为目前针对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我院今年收治的1例猫抓病及抗生素治疗.患者男,24岁,被猫抓伤左腕部皮肤后伤口经久不愈,入院前7d开始出现左腋下淋巴结肿大,2d前出现发热及畏寒、寒战,院外未行治疗,既往史及个人史无特殊.入院后行淋巴结穿刺活检提示猫爪性淋巴结炎,给予口服红霉素联合静滴利福平治疗2d后体温恢复正常,5d后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肝脏结核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肝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以"Liver/Hepatology/Hepatic Tuberculosis"为关键词,检索2013-2017年Pubmed数据库关于肝结核的文献,筛选并总结分析肝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例16岁男性患者以咳嗽、腹胀为主要表现,痰查抗酸杆菌阳性,CT提示肝脏低密度占位性病变,经抗结核治疗后病变消失,最终考虑血行播散性结核所致肝结核。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本例患者,共64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11月龄~77岁,合并其他部位结核或存在基础疾病者39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33例(51.6%)、腹痛32例(50.0%)、体重下降20例(31.2%)、食欲减退16例(25.0%)、疲乏无力14例(21.9%)和恶心/呕吐13例(20.3%),CT表现主要为肝脏局部低密度占位性病变,59例患者经病理/细菌学诊断,5例患者经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后诊断。治愈36例,好转19例,死亡3例。结论肝结核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结合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肝结核的主要方法,抗结核治疗及适时手术治疗为有效治疗手段,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异烟肼对大鼠淋巴细胞因子表达和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喂药1个月组、喂药3个月组、停药1个月(喂药3个月后)组,每组再随机等分为异烟肼组和对照组。异烟肼组给以120 mg/kg异烟肼,隔日1次ig给药,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于相应时间点,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水平;琼脂平板法检测大鼠血清溶菌酶含量;硝酸铅(Comori)法检测腹腔液酸性磷酸酶水平。结果 在各时间点,异烟肼组IL-12、IFN-γ、溶菌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喂药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异烟肼组酸性磷酸酶水平显著升高(P<0.05);喂药3个月、停药1个月,两组酸性磷酸酶水平差异不显著。结论 120 mg/kg异烟肼对大鼠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长期应用不会导致免疫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9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探究双期CT增强、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病理特征的诊断价值。  结果  双期CT增强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84.91%,特异性为82.22%,准确率为83.67%;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92.45%,特异性为80.00%,准确率为86.73%。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粗钙化、微钙化、病灶数目的诊断准确率为94.23%、72.73%、89.74%、87.12%。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显示,甲状腺癌患者的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占检出总数的71.43%,甲状腺腺瘤的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占检出总数的28.57%;甲状腺癌患者的70个病灶中钙化占比为52.86%,甲状腺腺瘤患者的45个病灶中钙化占比为31.11%。  结论  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颈部淋巴结肿大、钙化具备辅助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术前CT/MRI检查门静脉系统指标预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患者接受CT和MRI检查,随访3个月,观察PVT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在随访3个月末,在87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患者发现PVT者46例(52.9%),均为PVT Ⅰ级,门静脉附壁血栓45例(51.7%),其中伴肠系膜上静脉附壁血栓14例(16.1%);46例PVT组门静脉直径为(16.7±2.2) mm,显著大于41例非PVT组【(14.8±1.5) mm,P<0.05】,门静脉流速差为(8.4±5.5) cm/s,显著高于非PVT组【(6.1±3.6) cm/s,P<0.05】,脾容积为(1370.8±370.1) cm3,显著大于非PVT组【(1205.2±357.3) cm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OR=0.869,95%CI=0.608~1.246)、门静脉流速差(OR=1.185,95%CI=1.079~1.317)和脾容积(OR=3.427,95%CI=2.215~5.302)均是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术前CT/MRI检查指标可以预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形成,及时处理和预防将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脾结核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血行播散型结核伴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的转归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脾结核的临床特征。结果该例19岁男性患者以咳嗽、发热、盗汗、体重下降为主要表现,胸腔镜检查提示结核,影像学提示全身多处结核合并脾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好转。通过文献复习,脾结核临床可分为两类,一类作为血行播散型结核的一部分,另一类为原发性脾结核。原发性脾结核临床表现及体征多不典型,免疫缺陷为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脾肿大、发热、消化系统症状等,少数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3/32),32例患者经抗结核和/或脾切除治疗后大部分病情得到痊愈和缓解(28/32)。结论脾结核多隐匿起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依赖脾脏影像学及病理活检,抗结核及选择性脾切除为有效治疗手段,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