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7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 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结构蛋白.组织损伤、细胞坏死时被释放到细胞外成为细胞外组蛋白.新近研究发现细胞外组蛋白作为一种危险信号分子或炎性介质,在启动和加重炎症损伤中有重要的作用. 目的 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细胞外组蛋白的研究,为细胞外组蛋白在创伤后炎症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内容 阐述了组蛋白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细胞外组蛋白的来源,并且从脓毒血症、肝损伤、肺损伤、肾疾病以及抗组蛋白治疗等多方面探讨细胞外组蛋白在创伤后炎症反应的作用和可能机制. 趋向 对其深入研究将为脓毒血症等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光棒引导气管插管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儿的临床应用,比较其与普通喉镜的插管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9岁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和(或)腺样体吸割术的OSAS患儿4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光棒组(L组,n=20)和喉镜组(C组,n=20)。分别比较患儿入室后(T_1),诱导后(T_2),插管后1min(T_3)、3min(T_4)、5min(T_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氧饱和度(SpO_2)变化,记录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口腔黏膜和牙齿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L组插管时间明显低于C组(P0.05)。L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C组(100%vs 90%)(P0.05)。插管后1min L组HR显著低于C组(P0.05)。C组插管后1min的MAP较诱导后明显增高(P0.05)。C组插管后1min、3min、5min的HR较诱导后明显增高(P0.05)。L组插管后1min的MAP较诱导后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其HR在插管后1min、3min较诱导后显著增高(P0.05)。口腔黏膜损伤仅C组出现1例。结论:与普通喉镜相比,光棒插管具有成功率高、插管时间短、口腔黏膜损伤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的优点,可以安全用于鼾症患儿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3.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ngnitire dysfunction,POCD)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高发于老年人和心脏手术,严重可降低术后生存质量,临床上一般难以准确预测和诊断.普遍认为POCD的诱发与年龄、麻醉方法、药物、心肺转流术、低氧因素等有关.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中枢炎症、乙酰胆碱、β-淀粉样蛋白、ApoE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4.
高位脊髓损伤对大鼠心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位脊髓损伤(SCI)对大鼠心肌的影响以及内皮素-1(ET-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Allens打击法制备中度高位SCI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以及C7损伤后4、12、24、48和 72 h 6组(n=8).记录各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左室收缩峰压(LVSP)和左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 (±dp/dt max);测定各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ET-1的含 量变化;取心肌组织匀浆,测定心肌组织ET-1含量变化。另取心肌内壁组织作透射电镜扫描,观察心肌超微 结构的变化。结果 各损伤组的HR、MAP、LVSP及±dp/dt max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尤以伤 后12 h下降最显著(P均<0.01);而3种心肌酶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浆和心肌ET-1在损 伤后4 h即明显升高(P均<0.05),12 h达高峰。高位SCI 12 h后,大鼠心肌肌丝轻度溶解,线粒体空泡变性。 结论 高位SCI后大鼠心肌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全身和心肌局部ET-1产生过多可能是参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和白蛋白在肝移植术中应用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拟肝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贺斯组和白蛋白组,分别与术后6、12、18 h取动脉血测定血气、混合静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记录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白蛋白组术后12、24 h血管外肺水显著高于贺斯组(P<0.05);血管外肺水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P(A-a)O2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氧合指数的变化无明显差异。白蛋白组患者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显著长于贺斯组(P<0.05)。结论贺斯能改善肝移植术后肺功能,与其治疗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麻醉中出现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对158例次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麻醉中出现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总结手术麻醉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结果158例次患者术中出血量1 500~6 500 ml,平均3 500 ml;输血量1 000~6 000 ml,平均3 300 ml;术中行肿瘤切除时出现平均动脉压(MAP)下降至6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66例,发生率为41.77%(66/158),术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8例,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术中采用高容性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方法与单纯使用控制性降压比较,术中行肿瘤切除前者(血液稀释组)的血红蛋白与血球压积均较后者(对照组)下降(P<0.05),术后1 h行血液稀释组的两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在手术方式及术中出血量和输液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中输血量对照组较血液稀释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骶骨肿瘤手术出血量大,术中情况复杂,采用高容性血液稀释法及合理地控制性减压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量,围术期可能出现如过敏反应,交感反射,以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等特殊情况,及时有效地处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冷冻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开胸术后疼痛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择80例接受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I组)和神经冷冻组(II组),静脉镇痛组行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后者采用北京库蓝公司JT-1型冷冻治疗仪在关胸前对切口所在肋间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瓶所在肋间的肋间神经进行冷冻,以VAS评分判断两组术后胸部切口疼痛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冷冻组术后72h内VAS评分(P<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肋间神经冷冻减轻开胸术后切口疼痛的效果明显优于PCIA,且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穿刺法即1 ml注射器辅助法在桡动脉置管的应用,观察其置管成功率与穿刺所需时间。方法选取300例重大手术需动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直接穿刺置管法,Ⅱ组采用1 ml注射器辅助穿刺法。结果Ⅰ组穿刺成功123例,Ⅱ组穿刺成功141例,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用时(56±10.4)s,后者(34±9.3)s(P<0.01)。结论1 ml注射器辅助穿刺是简单、快速、安全且损伤较小的动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27例肝移植术(OLT)后患者行非肝脏手术的临床麻醉经验,探讨其特点。方法2003年2月—2007年6月共有27例OLT术后患者施行了非肝脏手术,其中,术后早期开腹探查8例,腰椎肿瘤14例,神经纤维瘤3例,上臂肿瘤1例,肾上腺肿瘤1例,5例合并高血压。男性22例,女性5例。26例患者采用了静吸复合全身麻醉;1例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结果术后早期开腹探查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02±33)min,19例非肝脏手术时间为(156±21)min;早期开腹探查术术后拔管时间平均为(30±21)min,非肝脏手术术后拔管时间平均为(18±11)min;早期开腹探查术术中出血平均为(282±198)ml,非肝脏手术术中出血平均为(837±221)ml,术中8例患者输血。全部患者均未使用去氧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无肺部感染和其他部位感染;术后无一例发生肝、肾功能衰竭;术后未发生一例急性排异反应。结论OLT术后患者再手术的麻醉选择应考虑多方因素,围术期应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保护肝脏功能,防治感染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穿刺方法对麻醉系临床实习生实施桡动脉穿刺时成功率的影响,探讨其原因并总结最佳的教学方法。方法对需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的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分为3组,实习生同样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采用Vasoean^R Braunule^R套管针,A组采用ARROW flash系列带导引钢丝桡动脉专用套管针;B组采用改良Vasoean^R Braunule^R套管针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并进行成功率比较:结果在起初接触临床时间至2个月内,B组成功率明显较高(P〈0.05);在之后的实习期间内(2-4个月。4-6个月),A组成功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B组和对照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使用改良Vasoean^R Braunule^R套管针桡动脉穿刺方法能提高麻醉系临床实习生实施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在短期内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自信,是当前理想的临床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