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与自控静脉泵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胸外科手术60例,随机分为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观察组)和自控静脉泵镇痛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于关胸前在胸部切口的上下各3个肋间解剖出肋间神经,应用氩氦超冷刀2mm探头在-70~-90℃冷冻肋间神经80~90s。对照组应用自控静脉镇痛泵镇痛。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两组术后镇痛效果确实,但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简便实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腔镜术前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2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91)与B组(n=91)。A组患者手术结束前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B组患者术前10 min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6、12、24、36、48 h的疼痛评分、镇痛泵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术后2、6、12、24 h的疼痛评分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恶心呕吐及镇静的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48 h的疼痛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及呼吸抑制、尿潴留、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及血气胸等肋间神经阻滞引起的并发症。结论胸腔镜术前10 min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安全有效,可有效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不良反应少、镇痛效果佳,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在上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120例ASAI或II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分为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60例)和静脉自控镇痛(60例)两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4h、8h、12h的VAS评分、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的VAS评分、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均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结论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优于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肋间神经,胸膜阻滞镇痛(简称“持续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与实用价值。方法:采用硬膜外导管直视下置于相应开胸切口的肋间神经旁及连同胸管一道置于胸腔,用0.25%布比卡因持续阻滞肋间神经与胸膜而达到镇痛效果,并与患自控静脉镇痛(PCIA)进行对比。结果:持续阻滞镇痛的结果与PCIA结果无显差异,无不良反应,无并发症。结论:持续阻滞镇痛方法简便,经济,安全,实用,效果好,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胸外科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4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并术后镇痛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PCIA,B组使用局部麻醉镇痛系统持续滴注罗哌卡因。用VAS评价苏醒后、术后4、8、12、24、48 h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程度;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尿潴留、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切口有无炎性反应,渗液及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良好,静息时VAS评分〈3,运动时VAS评分〈4;术后8 h内静息时和术后运动时VAS评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麻醉镇痛系统持续滴注0.375%罗哌卡因的用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副作用少,患者满意程度更高,是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SNB)在颅脑外科术后镇痛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开颅手术的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SNB术后镇痛者31例(SNB组),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者40例(PCIA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SNB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与PCIA组相当,但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PCIA组(P<0.05)。结论颅脑外科术后SNB镇痛可以提供与传统镇痛方法相当的镇痛效果,同时,也具备传统镇痛方法不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丙帕他莫对开胸患者术后镇痛中吗啡用药量的影响及两者合用的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丙帕他莫组和对照组。均行静脉麻醉。手术结束前,丙帕他莫组将溶于100 ml生理盐水的盐酸丙帕他莫2 g于15 min内静脉滴注完;对照组将溶于100 ml生理盐水的甘露醇1.6 g于15 min内静脉滴注完。两组同时采用吗啡进行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于术后2、8、12、24和48 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静息痛和咳嗽痛的程度。记录因镇痛不足而需使用其他镇痛药作为补救镇痛的情况。记录术后48 h PCI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记录术后48 h吗啡用药量和给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丙帕他莫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痛和咳嗽痛VAS评分降低,术后48h PCI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降低,术后48 h吗啡用药量减少(P<0.05),其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仅表现为恶心和呕吐,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盐酸丙帕他莫可提高开胸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药量,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开胸患者术后咳嗽、咳痰,促进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肋间神经冷冻术对开胸术后疼痛与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开胸术中肋间神经冷冻对缓解术后疼痛、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4月2005年3月经后外侧切13开胸手术病人166例,分为冷冻治疗组107例,对照组59例,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视觉评分、镇痛药用量、血浆皮质醇及β-内啡肽水平、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并发症情况。结果肋间神经冷冻组疼痛视觉评分、镇痛药用量、血浆皮质醇及β-内啡肽水平、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肋间神经冷冻对缓解术后疼痛具有确切效果,并可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并发症,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联合不同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我院8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并要求术后镇痛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A组单纯使用舒芬太尼镇痛,B1、B2、B3组分别使用不同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痛,每组20例.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价四组患者术后2h、4h、8h、12h、24 h、48 h的疼痛和镇静情况,记录各组拔管时间、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自控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2h四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1、B2、B3组术后4h、8h、12 h、24h、48 h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B2、B3组VAS评分低于B1组(P<0.05),B2和B3组之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h四组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3组在术后4h、8h、12 h、24h、48 h的OAA/S评分明显低于A、B1、B2组(P<0.05),B3组OAA/S评分明显低于B1、B2组(P<0.05),B1、B2组之间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B1、B2、B3组自控镇痛按压次数明显低于A组(P<0.05),B 2、B3组自控镇痛按压次数明显低于B1组(P<0.05),B2、B3组之间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期间不良反应,B1、B2、B3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在开胸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舒芬太尼联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可增强镇痛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舒芬太尼比较,探讨地佐辛用于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analgesia,PCI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剖腹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42~7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舒芬太尼组(S组),各30例。所有患者选择全身麻醉,手术结束时行PCIA,D组:地佐辛0.8 mg/kg,S组:舒芬太尼2μg/kg,均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两组患者均设置相同镇痛泵参数,监测并记录术后3、6、12、24、48 h VAS镇痛评分、48 h内按压镇痛泵次数、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及48 h内按压镇痛泵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地佐辛应用于结肠癌根治术后PCIA,镇痛效果确切;较舒芬太尼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是一种较理想的PCIA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TVPB)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GP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选择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GP组于麻醉诱导前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双侧T4~T5椎旁神经阻滞,两侧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15 ml,G组不给予上述处理。术毕,两组患者均使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维持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当VAS评分>3分时,则静脉给予吗啡。分别于术后2、6、12、24、48 h行布氏舒适度评分(BCS),记录患者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自控静脉(PCIA)泵按压次数、吗啡用量,并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GP组患者术后各时点BCS舒适度评分均升高,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PCIA泵按压次数及吗啡用量均减少(P<0.05)。G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12例,呕吐8例,嗜睡5例,皮肤瘙痒2例,未出现呼吸抑制;GP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6例,呕吐3例,未出现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结论与单纯全麻比较,术前行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佳,并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芬太尼用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N组(布托啡诺组:n=20):布托啡诺8mg、0.9%生理盐水加至100ml;F组(芬太尼组:n=20):芬太尼0.8mg、0.9%生理盐水加至100ml。选择负荷剂量加维持剂量即微泵连续给药方式行静脉镇痛(持续注药速度为2.0ml/h,单次PCA剂量为1ml,锁定时间60min)。结果N组与F组相比,镇痛评分、镇静评分、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病人均无发生呼吸抑制。结论布托啡诺用于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休克期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PCA)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血糖和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将伤后24 h内入院的60例严重烧伤病人,随机分为传统镇痛组(CAT组)、静脉注射氯胺酮组(PCIKA组)、芬太尼组(PCIFA组)和氯胺酮、芬太尼联合镇痛组(PCIKFA组),每组15例。CAT组根据病人需要肌注哌替啶50mg和异丙嗪25mg,其余三组静脉自控镇痛(PCIA)药物配制为:PCIKA组氯胺酮10 g/L+氟哌利多50 mg/L,PCIFA组芬太尼5 g/L+氟哌利多50 mg/L,PCIKFA组氯胺酮5 g/L+芬太尼2.5 mg/L+氟哌利多50 mg/L,负荷量均为5 ml,PCA量1 ml,锁定时间30 min,持续输注量2 ml/h。观察并记录镇痛开始前及开始后1,4,8,24,48 h时的HR、MAP、SpO2、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状态及有无恶心、呕吐、幻觉、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检测镇痛开始前及开始后1,8,24,48 h的血糖和血浆应激激素的水平。结果另外三组病人静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AT组(P<0.01),并且有良好的镇静作用;HR、MAP和SpO2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各组病人无恶心、呕吐、幻觉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三组PCIA病人镇痛开始后血糖和血浆应激激素明显降低(P<0.01),各组之间胰岛素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病人PCA安全、有效,并降低此类病人的高血糖反应和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EA组、PCI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施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联合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各时相点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浆皮质醇(COR)、血糖(BS).在T1、T2、T3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在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行焦虑评分.结果 PCEA组和PCIA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在术后各时相点均无明显变化,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T1、T2时相点心率(HR)、MAP均升高,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点PCEA组和PCI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 PCEA组VAS低于PCIA组(P<0.05),两组又低于C组(P<0.05).PCEA组和PCIA组在T1和T3 COR及BS与T0比较明显降低并低于C组(P<0.05或0.01),PCEA组又低于PCIA组(P均<0.05).术后焦虑评分PCEA组和PCIA组均低于C组(P<0.05).结论 PCEA和PCIA均能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减轻手术后应激反应和焦虑状况,但PCEA优于PC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预注曲马多对胆肠吻合术患者术中与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探讨曲马多在超前镇痛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胆肠吻合术患者60例,随机双盲分为C组、T1组和,12组。C组在麻醉诱导前30min和术毕前30min分别注射生理盐水5ml;T1组在麻醉诱导前30min注射盐酸曲马多2mg/kg(生理盐水5ml稀释),在术毕前30min注射生理盐水5ml;T2组在麻醉诱导前30min注射生理盐水5ml,并在术毕前30min注射盐酸曲马多2mg/kg。所有患者麻醉维持均采用丙}白酚、雷米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全凭静脉全身麻醉,术毕采用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术中雷米芬太尼的用量、术毕拔管情况及术后VAS评分、PCIA芬太尼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术中麻醉维持T1组的雷米芬太尼用量及平均泵注速度均小于C组(P〈0.05);T1组和他组术后PCIA的VAS评分在0、6和12h分别显著低于C组(P〈0.05),且PCIA的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用量亦显著低于C组(P〈0.05);T1和他组拔管时烦躁(P〈0.01)和寒战(P〈0.05)发生例数分别显著少于C组;拔管时1’2组恶心发生例数多于C组(P〈0.05),而术后PCIA过程中3组相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肠吻合术患者可通过预注曲马多进行超前镇痛,术前预注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托烷司琼预防手术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期间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择期妇产科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镇痛配方不同随机双盲分成A组,吗啡40mg;B组,吗啡40 mg加氟哌利多5 mg;C组,吗啡40 mg加托烷司琼2.5 mg;D组,吗啡40 mg加托烷司琼5 mg,每组各30例,各组配方容量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为100 mL。术后接1次性微量泵行PCIA48 h。观察术后6、12、24和48 h的镇痛效果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以及不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4组病例年龄、体重和手术时间及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gt;0.05)。B、C、D组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C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B、D组。结论:托烷司琼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术后病人吗啡静脉自控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小剂量托烷司琼(2.5 mg)的副作用更小。  相似文献   

17.
氯胺酮对小儿术后静脉镇痛中芬太尼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氯胺酮在小儿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对芬太尼作用的影响。方法全麻下择期腹部手术病儿3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9例。F组芬太尼0.3μg/(kg.h),FK组0.2μg/(kg.h)+氯胺酮70μg/(kg.h)静脉术后镇痛治疗。分别于手术结束后6、24、36、48h记录疼痛、镇静评分、发生的不良反应(瘙痒、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血氧饱和度。结果FK组的疼痛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F组在相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P<0.05)。两组之间的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F组恶心、呕吐(16.0%)、静脉炎的发生率较KF组高(P<0.05)。两组中均未出现具有精神症状的病例。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值在各时间点均不低于96%,而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70μg/(kg.h)氯胺酮在静脉术后镇痛中能够增强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减少芬太尼的用量,从而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布托啡诺用于老年病人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曲马多、哌替啶、布托啡诺复合哌替啶在老年人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120名行腹部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进行术后镇痛:布托啡诺组(B组)、曲马多组(T组)、哌替啶组(M组)和布托啡诺复合哌替啶组(B+M组)。所有患者在术毕前10~30 min静脉注入负荷量,分别注入布托啡诺1 mg、曲马多50 mg、哌替啶50 mg、布托啡诺0.5 mg+哌替啶25 mg,按双盲原则进行观察,镇痛程度使用视觉疼痛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术后各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进行比较,发现6 h和12 h 2个时间点B组、B+M组和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发生率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较轻的不良反应的优点,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病人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超前镇痛组:氟比洛芬酯+PCIA;多模式镇痛组:氟比洛芬酯+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PCIA。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及舒芬太尼追加量,术后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量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与NK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CD8+。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超前镇痛组和多模式镇痛组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量显著减少(P<0.05),超前镇痛组术后6 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时NK细胞百分比以及CD3+、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模式镇痛组术后6 h、24 h VAS评分均较低(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T1、T2时NK细胞百分比、CD3+、CD4+、CD4+/CD8+水平及T3时CD3+、CD4+较高(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多模式镇痛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轻免疫抑制,且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其中,氟比洛芬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围术期镇痛更完善,对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手外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ASA I或Ⅱ级急诊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P、C两组,每组90例。P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C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静注生理盐水2ml。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手术结束后,两组开启同样配方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intravenousanalgesia,PCIA)泵。PCIA设置:以芬太尼作为术后镇痛药,背景剂量0.5斗g/(kg·h),锁定时间15min,单次剂量0.125μg/kg,负荷剂量0.6oμg/kg。观察并记录术后48h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PCIA泵首次按压时间、累计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观察术后7d之内的谵妄发生比例。结果P组术后1、2、4、8、12hVAS低于C组(P〈0.01);首次按压PCIA泵时间,P组明显晚于c组(P〈0.01),P组术后48h内各时点累计按压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8.9%,明显低于C组的23.3%(P〈0.01)。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可以有效、安全地提高手外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同时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