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以及对半月板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对盘状半月板的诊治越来越完善。目前,公认应尽可能保留半月板组织,以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半月板成形术是治疗盘状半月板比较理想的方法,同时,依据现有康复条件设计一套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2002~2004年,我们采用关节镜下成形术加康复训练治疗盘状半月板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损伤中,累及交叉韧带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前交叉韧带(ACL)。而累及后交叉韧带(PCL)较少见。交叉韧带重建术可以使关节达到机械稳定和功能稳定,避免骨性关节炎提前发生。从1988年国际上公认不再使用开放式交叉韧带重建术,而代之以关节镜下进行手术。其优点是不再切开关节囊,组织损伤小,  相似文献   
3.
手掌结构复杂.再植技术要求较高。我们参照文献介绍的方法,对3例掌指动脉型断掌应用自体 Y 型静脉移植治疗.全部成活,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30~49岁。电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带阻挡髋骨短缩弧形旋转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方法 :在髂前下棘至坐骨大切迹做一弧形截骨 ,截骨近端短缩平均 0 .9cm ,后侧保留少部分不予短缩 ,远端向下向外旋转 1 .2~ 1 .5cm嵌入近端 ,防止截骨远端旋出的距离回移 ,使股骨头复位后获得稳定。结果 :自 1 989年以来 ,已做 47例 63髋 ,其中随访 2 9例 35髋平均 4年 9个月 ,治疗效果满意 ,术前髋臼指数平均为 35 .8°,术后平均降至 1 5 .7°。结论 :本术氏的优点是截骨后臼顶下移很少 ,对股骨头产生较小的机械压力。矫正髋臼主向的效果准确 ,复位后股骨头得到良好的覆盖 ,能较好地恢复头、臼的持重关系。本术式不需植骨 ,愈合快 ,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锁骨骨折复位后常畸形愈合,影响美观。我科自1985年起采用切开复位后以特制克氏针、塑形石膏板和8字石膏绷带固定方法治疗锁骨移位骨折2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20例,女1例;年龄16~43岁。左侧8例,右侧13例。锁骨中1/3骨折15例,外1/3骨折6例。横形骨折6例,斜行13例(其中1例为陈旧性),多段2例。无1例有神经、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6.
胫腓骨多段骨折伤情复杂,不愈合率高,并发症多。我院从1994年起采用切开复位多枚螺丝钉固定治疗此类损伤11例,经随访全部愈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中,男9例,女2例;年龄15~56岁。6例车祸,2例砸伤,3例摔伤。均为胫腓骨多段骨折,其中两段骨折3例,三段或三段以上骨折8例。开放性骨折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七股胭绳肌腱重建交叉韧带的可行性,评估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自体四股半腱肌加三股股薄肌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进行12个月随诊。观察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12个月随访,膝关节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59.3±2.8)分,终末随访时平均(91.2±2.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关节镜下用七股胭绳肌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可靠,方法简单,手术费用低,术后功能康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悬垂石膏结合石膏夹板治疗投弹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本科室收治的36例投弹骨折患者,其中合并桡神经轻度损伤3例,双螺旋骨折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即予以悬垂石膏固定,3~4周后改用石膏夹板外固定,石膏固定后允许早期未固定关节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0周,肩、肘关节功能按Rodriguez-Merchan、Mayo评分标准评分,优34例,良2例,总优良率100%.结论 应用悬垂石膏结合石膏夹板治疗投弹骨折的方法简单易行,全程无创操作,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髂嵴前部揭盖式内板取骨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进髂嵴前部取骨术式。方法:保留髂嵴顶部薄骨片及骨膜蒂切取髂骨,取骨后带蒂骨片恢复原位;该术式与传统取骨组病例比较。结果:改进术式组保留了髂嵴解剖完整性,侵入性损伤小,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取髂骨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田冠玉  程飚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11-3012
目的 观察猴指、趾腹内触觉小体的特征,为足趾作为供区修复临床指尖缺损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切取猴指和趾腹部的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S-100蛋白染色,光镜观察结合图像分析检测触觉小体的形态和数量。临床对急诊手外伤指腹缺损的患者,选取其脚趾腹侧全厚皮,植于创面,半年后复诊。结果 猴指、趾腹内真皮乳头含有大量的触觉小体,其数量分别是(0.93&;#177;0.04)/mm和(0.92&;#177;0.4)mm,小体的大小分别是(20-136&;#177;2)μm和(18-141&;#177;2)μm。在形态、数目和大小上,两种皮肤类型中的触觉小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上植于手指尖腹部的来自自体趾腹的全厚皮成活良好。数月后复诊,感觉功能恢复较佳。结论 指尖的皮肤与脚趾主要的感觉小体结构十分近似,足趾可作为指尖皮肤缺损修复时一个理想的皮肤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