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分子多肽血栓显像剂99Tcm-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444在P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动物模型中的显像效果.方法 选5条杂种犬,制备左下肺动脉血栓和右股静脉血栓动物模型.注射显像剂后即刻(30 s)、2、3、4、5、10、15、30、60、90和120 min分别取静脉血1ml,测质量及放射性计数.以注射后即刻的血液放射性计数为100%,计算各时间点的99Tcm-DMP444血液清除率.注射后15、30、60、90和120 min,分别进行胸部及双后肢平面显像.应用ROI方法,分别计算肺血栓/肺本底(P/L)、股静脉血栓/对侧股静脉血(D/B)和股静脉血栓/肌肉本底(D/M)的放射性比值.显像结束后,取出血栓分别测定肺动脉血栓和股静脉血栓摄取99Tcm-DMP444的%ID/g.不同时间点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99Tcm-DMP444注射后120 min的血液清除率为(65.4±3.9)%.左下肺动脉及右股静脉血栓部位放射性摄取随时间逐步增强,注射后15至120 min,P/L,D/B和D/M比值分别从2.41±0.28、1.67±0.33、2.20±0.14增加至3.96±0.64、2.56±0.57、3.90±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57、7.68和9.37,P均<0.05).PE和后肢DVT的%ID/g分别为0.085±0.023和0.054±0.018.结论 99Tcm-DMP444能无创性地早期检测急性PE和下肢DVT,是较为理想的小分子多肽血栓显像剂.  相似文献   
2.
门控心肌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评价心肌缺血后心肌顿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门控心肌单光子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评价运动试验后缺血性心肌顿抑.方法:对10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及30例冠心病低度可能的患者行运动试验后早期(5~15 min)、延迟(约1.5 h)及隔日静息门控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SPECT显像,用QGS软件处理得到左心室EF、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并对心肌灌注进行17节段5分法评分.根据心肌灌注显像将108例患者分为心肌缺血组(70例)和心肌显像正常组(38例),比较心肌缺血组、心肌显像正常组及冠心病低度可能组运动试验后早期、延迟及静息左心室EF、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的变化.结果:心肌缺血组患者运动试验后早期及延迟显像时左心室EF值低于静息EF值;心肌缺血组运动试验后收缩末期容积较静息时增加,运动试验后收缩末期容积与静息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分别为1.28(早期)、1.25(延迟);三组患者舒张末期容积差别无统计意义.左心室EF值下降及收缩末期容积扩张有很好的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DS是左心室EF值下降及收缩末期容积扩张的独立预测因子.心肌显像正常组及CAD低度可能组无此变化.结论:在运动试验门控心肌SPECT显像中,心肌缺血患者常会出现心肌顿抑,表现为左心室功能的延迟恢复,即运动试验后左心室EF降低、收缩末期容积扩张.并且,心肌顿抑的发生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心肌缺血的数量是运动试验后左心室功能改变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动态肺灌注显像评价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态PPI用于IPA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20例经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IPAH的连续病例和10名健康对照者,接受动态PPI.以双肺为ROI,得到时间-放射性曲线,计算显像剂从进入肺内到肺内放射性分布达到平衡的肺平衡时间(LET).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LET与右心导管测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IPAH患者LET平均为(33.9 ±15.5)s,而健康对照组仅为(14.4±3.7)s,IPAH患者LET明显延长(t=5.340,P<0.001).LET与mPAP、全肺阻力(TPR)间具有直线相关性(分别为r=0.566,P<0.01和r=0.688,P<0.05),与CI呈直线负相关(r=-0.480,P<0.05).结论 动态PPI对于无创性评估IPAH血流动力学变化程度及右心功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首次通过肺灌注显像 (FPPPI)联合肺灌注显像 (PPI)对瓣膜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PH)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瓣膜病患者 116例 ,术前均行右心导管、FPPPI及PPI、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 10 5例患者术后 5~ 14d再次行FPPPI及PPI,33例患者于术后 3~ 11个月进行第 3次FPPPI及PPI复查。按右心导管测得的平均肺动脉压力 (MPAP)水平分为正常、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重度升高组。结果 ① 116例患者FPPPI法所测肺平衡时间 (LET)、上肺野与下肺野比值 (S L)及超声心动图所测肺动脉压力 (EPAP)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收缩压 (SPAP)的r值分别为0 85 6 ,0 5 0 3及 0 5 72 (P <0 0 1)。②以MPAP为标准 ,FPPPI、PPI及FPPPI PPI测定肺动脉压力的灵敏度分别为 94 7%、78 8%及 96 4 % ,特异性分别为 6 8 3%、5 2 8%及 72 7% ,准确性分别为 85 3%、70 7%及 89 7%。③ 10 5例患者术前与术后 5~ 14dLET分别为 (2 7 71± 10 85 )s和 (2 0 96± 6 2 5 )s(P <0 0 0 1) ;S L分别为 1 4 3± 0 4 1和 1 30± 0 35 (P <0 0 0 1)。④LET在MPAP轻度、中度、重度升高组的完全改善率分别为 4 7 6 %、34 5 %及 1 4例 ;部分改善率分别为 4 0 5 %、6 2 1%及 3 4例 (P <0 0 0 1)。S L在各组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观察异丙酚与异丙酚-氯胺酮分别辅助局部麻醉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双盲法,42例拟行包皮环切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异丙酚-氯胺酮组(PK组)。观察两组术中镇静效果、呼吸循环改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K组较P组镇静起效更快,作用更完善,且对呼吸抑制较轻。结论 异丙酚-氯胺酮联合应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镇静效果较单独应用异丙酚更好。  相似文献   
6.
体位对正常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下后壁放射性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体位对正常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下后壁放射性分布的影响丁海勤吴清文史蓉芳王道宇周宝贵褚克维刘蕴忠田月琴郭峰陈文琦附表两种体位心肌节段放射性摄取百分数(%)比较体位间隔前壁侧壁下壁后壁仰卧位85±5687±4494±1877±4776±57俯卧位8...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七氟醚—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中进行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维持的可行性。方法重症肌无力行胸腺瘤切除术的患者13例,年龄39~55岁,ASA分级Ⅰ~Ⅱ级,术前心、肝、肾功能良好。麻醉诱导:面罩吸氧,氧流量5L/min,面罩吸入5%七氟醚,每30s递减1%,直至3%,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mg/kg,30s后关闭七氟醚挥发罐,口咽腔表面麻醉后,进行双腔气管插管。麻醉维持:2%七氟醚持续吸入+丙泊酚5 mg/(kg h)混合瑞芬太尼2μg/(kg h)微量泵静脉注射;手术结束前5 min关停所有麻醉药。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BIS值,采用Viby-Mogensen评分法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用标尺法评价手术医师对术中肌肉松弛程度的满意度;记录手术结束患者清醒睁眼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结果睫毛反射时间(60±10)s,气管插管条件优良率84.5%,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92.3%;肌肉松弛满意度的标尺法数值7±2,麻醉程度符合手术要求;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15±5)min,拔除气管导管时间(35±15)min。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可以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维持,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全部手术病例展开临床用血现状调查及安全用血与血液保护的效果评估。方法调查6年间医院手术麻醉工作量,输入血制品的例数及所占的百分比,术后72h血制品的入量例数及所占的百分比,统计自体血输入量的例数及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客观评估医院围术期用血量并分析不同种类手术的平均输血指征及输血量,分析其合理性。结论按照《围手术期输血规范》的要求,我们的围术期用血符合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不同血浆药物浓度的地佐辛应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麻醉初期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变化,探讨合理用药。方法选取80例无肝肾功能障碍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Ⅰ、Ⅱ、Ⅲ、Ⅳ组),均常规使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和维库溴铵麻醉诱导和肌肉松弛;同时使用靶控输注技术(TCI)分别设定4组以10、20、30、40ng/mL的血浆药物浓度输注地佐辛注射液,记录麻醉诱导前1min(T1)、BIS值降到65时(T2)、即行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后20s(T4)、切皮后20s(T5)和锯胸骨后20s(T6)各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利用统计软件比较各组间、组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异度。结果气管插管后20s(T4)、切皮后20s(T5)和锯胸骨后20s(T6)各个时间点的SP、DP、HR与气管插管前(T3)相比,Ⅰ、Ⅱ组明显高于Ⅲ、Ⅳ组;Ⅲ、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佐辛血浆药物浓度达到30ng/mL以上,可以满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麻醉初始阶段的镇痛要求。  相似文献   
10.
手术后患者常利用芬太尼进行经静脉途径自控镇痛(PCIA)治疗,但在达到良好镇痛镇静的同时,也会出现恶心呕吐(PONV)的不良反应。恩丹西酮是一种新型强效止吐剂,但有抑制胃肠蠕动的副作用。本研究拟对比观察不同剂量的恩丹西酮对芬太尼PCIA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