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2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多见于中、青年,无明显性别倾向。肿瘤切面灰白、灰黄色,常有坏死,瘤细胞弥漫分布,胞质强嗜酸性,核明显异型;免疫标记显示Inhibin-α+/-,Melan-A和Syn(+),Ki-67〈5%。电镜示肿瘤细胞充满线粒体。结论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非常罕见,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为其明确诊断的依据,可能为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刘俊峰  潘敏鸿  张智弘 《江苏医药》2015,(6):647-649,745
目的:探讨运动损伤所致骨化性肌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2例骨化性肌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12例患者均有外伤史。其中,下肢软组织6例,上肢和腰背部各2例,臀部和颈部各1例。光镜下显示特征性的区带结构,为位于中央的纤维细胞和周边的骨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阳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肌动蛋白、波形蛋白。结论骨化性肌炎是局限性、自限性的修复性病变,好发于四肢软组织;早期病变应注意与骨外骨肉瘤、指趾纤维骨性假瘤、骨纤维结构不良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周细胞瘤发生颅外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9例发生颅外转移的脑膜血管周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年龄32~59岁,男性3例,女性6例。转移部位有肝、肺、骨、腹腔、皮下等。转移间隔时间0.5~10年不等,光镜下瘤细胞为形态大小较一致的短梭形细胞,瘤细胞间富于小血管,呈裂隙状或“鹿角状”,核卵圆形,具有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多少不等,WHOII级或III级。免疫组化瘤细胞波形蛋白均呈强阳性表达,CD34阳性程度不等,弥漫阳性或局灶阳性。结论脑膜血管周细胞瘤临床呈侵袭性,易复发和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外,鉴别诊断包括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脑膜瘤及间叶性软骨肉瘤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颅窝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21例后颅窝室管膜瘤病例,对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分子遗传学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12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4岁。组织学表现:6例可见筛网状、腺样结构,腔内充满均质嗜酸性球状物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MA、D2-40核旁点状阳性,H3K27me3阳性20例、缺失1例,10例TRPS1核强阳性。分子分型:PFB组20例,PFA组1例;1例检测到TP53体系突变。平均总生存期180.6个月。结论 后颅窝室管膜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日常工作中需常规对后颅窝室管膜瘤进行H3K27me3染色分组,PFB组总体预后较好;嗜酸性分泌物的形态特点可能与室管膜瘤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关,认识此种形态可减少误诊,TRPS1、TP53突变可能在部分室管膜瘤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Kuhn  E  De  Anda  J  Manoni  S  潘敏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6):719-719
作者报道了伴有独特的血管平滑肌瘤样增生性间质的肾透明细胞癌。5例均为会诊病例,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37~75岁(平均53岁),4例位于右侧肾脏,1例位于左侧,3例有血尿,除1例因乳腺癌行双侧乳房切除术外无明显过去史,均无结节性硬化的临床症状,4例行部分肾切除术,1例行全肾切除术,1例于肾切除术后3年出现骨转移,活检示转移性乳腺腺癌,2例为新近病例,无随访。大体均为肾脏孤立性肿块,直径1.8~4.0cm,边界清楚,周围包绕厚的不规则包膜,2例可见中央有纤维性疤痕呈白色带状与包膜连续,其间的肿瘤组织呈多彩状,见棕红色、黄色、半透明白色区域,可见囊性变、坏死和局灶钙化。镜下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点相似,特征性改变是两种不同的成分混合:上皮透明细胞肿瘤和明显的血管平滑肌瘤样的间质。  相似文献   
6.
上皮样间皮瘤,特别是那些呈乳头状和管状乳头状生长的间皮瘤,与原发性或转移性浆液性乳头状癌弥漫累及腹膜者很难鉴别。1998年一个研究报道有16种标记在间皮瘤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该项研究认为,calretinin、thrombomodulin和CK5/6是间皮瘤最好的诊断指标,MOC-31、B72.3、Ber—EP4、CA19—9和Leu—M1(CD15)在间皮瘤中表达阴性,可用于区分腹膜上皮样恶性间皮瘤和乳头状浆液性癌弥漫累及腹膜。D2-40和podoplanin是2个最近认识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它们也表达于正常间皮细胞和间皮瘤。为了比较这两种新的间皮细胞标记和以前其他用于间皮瘤和浆液性癌鉴别诊断的标记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电磁脉冲辐射后小鼠免疫器官损伤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电磁脉冲 (EMP)照射后小鼠脾脏和胸腺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 :198只小鼠经 6× 10 4V/m电磁脉冲辐照后 6h、1d、3d、7d、14d、2 8d、3个月、6个月、9个月和 12个月共 10个时相点活杀取脾脏和胸腺 ,分别应用光镜和电镜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电磁脉冲辐照后早期 :脾脏脾小体结构不清 ,体积缩小 ,生发中心不明显 ;淋巴细胞核固缩、崩解 ;红髓中巨噬细胞增多 ,血窦扩张、充血明显。照后中期 :脾脏红髓纤维化 ;胸腺皮质细胞变性坏死 ,髓质内可见灶状出血 ,出血灶周围细胞核固缩。照后后期 :脾脏出现“假小叶”状纤维化 ,胸腺皮质变薄 ,髓质变宽 ,皮髓质比例倒置 ,髓质内纤维组织增生甚至纤维化。照后晚期 :脾脏被膜增厚 ,胸腺出现萎缩 ,脾脏和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均有所恢复。在透射电镜下 ,脾脏和胸腺内淋巴细胞均出现典型的凋亡图像。结论 :电磁脉冲辐照后脾脏和胸腺发生明显损伤 ,脾脏损伤更为严重和迅速 ,其病变具有进行性、阶段性及缓慢恢复性特点 ,表明免疫系统器官为EMP辐照敏感组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S波段高功率微波(HPM)辐射后乳鼠心肌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平均功率密度为5~30mW/cm^2的S波段HPM模拟源辐射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辐射后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率、[Ca^2+]。及细胞膜形态。结果10—30mW/cm^2的S波段HPM辐射后6h,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率增加(P〈0.05或P〈0.01),且随辐射剂量增大,坏死细胞增多;30mW/cm^2 HPM辐射后即刻[Ca^2+]i升高(P〈0.01),细胞膜发生穿孔。结论10—30mW/cm^2的S波段HPM辐射可造成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Ca^2+];升高以及细胞膜穿孔,是S波段HPM辐射致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上皮样间皮瘤和鳞状细胞癌时常表现为多样的组织学形态因此难以鉴别。为了比较既往的间皮瘤和鳞癌标记在二者鉴别时的价值,作者对30例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实性结构的胸膜上皮样间皮瘤和30例非角化型肺鳞状细胞癌进行免疫组化比较研究。结果:间皮瘤中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calretinin(100%),mesothelin(100%),keratin7(100%),podoplanin(93%),WT1(93%),keratin5/6(93%),Ber—EP4(13%),p63(7%),MOC-31(7%),BG-8(7%),B72.3(0),CEA(0),leu—M1(0)和TTF1(0)。  相似文献   
10.
基底细胞样癌是新近鉴定的浸润性乳腺癌亚型,占浸润性癌的15%,该肿瘤常见于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免疫表型特征为ER、PR、HER2均阴性(三联阴性),而表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底细胞角蛋白(如CK5/6,CK14,CK17)和(或)EGFR,和(或)c-kit,预后差。作为一种低分化癌,其癌前病变可能是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